【古风古卷】孝女机智救父 晏子勇谏景公(图)


机智的孝女用计见到晏子,随后陈述有理有据,让果敢的晏子为之劝谏齐景公。(绘图:志清/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晏婴,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晏子曾辅佐齐景公。

齐景公并非圣主明君,晏子用自己的方式,智慧地开导、耐心地说服齐景公,巧妙地纠正了许多其政策或法令上的错误和过失。晏子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勇气劝谏君王,敢于提出不同于君主的见解,可谓智勇双全。史书中记载了一则晏子勇谏景公,解救百姓于危难的故事。

景公有一颗非常喜欢的槐树,命人小心地看守着,还在旁边立了一个木桩,上面悬挂令牌:“触碰这颗槐树的人受刑。损伤这颗槐树的人处死。”有一个不知道命令的人,因为醉酒而触碰了这颗槐树。景公听说之后说:“这个人首先触犯我的禁令。”派官吏拘捕了这个人,准备治他的罪。

这个人的女儿到晏子的家,讬言说:“我是一个靠近城郭居住的小女子,有话想转告给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成为相国的侍妾。”晏子听说这件事,笑着说:“我是 沉迷于女色的人吗?怎么会已经年老了,还有女子私奔于我?虽然是这样,这其中必定有原因。”下令让这个女子进来。

女子进门的时候,晏子望见了她,说:“奇怪啊!她有着很深的忧伤。”等女子进来之后,问她说:“你所忧伤的事情是什么呢?”女子回答说:“君主种了一刻槐树,旁边还悬挂着令牌,触碰树的人受刑,损伤树的人受死。我的父亲不好,不知道这条禁令,因为喝醉酒而触犯命令,官吏要治他的罪。”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制定法令,不会随便减损俸禄,不会肆意增加刑法;也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愤而损害国家法令,不会为了野兽而伤害百姓,不会为了草木而伤害禽兽,不会为了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君主打算因为一颗树的缘故,杀死我的父亲,使我孤单无依,这个命令已经实施于百姓,并成为国家法令了。”

“虽然是这样,我听说,勇敢的人不会凭借人多强势而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圣明的君主不会违逆正道而肆意妄为。打个比方,亲自烹煮鱼鳖的人,只是要去除鱼鳖的腥臊味道而已。现在君主对百姓颁布命令,如果可以成为国家法令,并对后世有好处的话,那么我父亲受死也值得,我为他收尸也应该。如今的法令却不是这个样子,太过分了!”

“因为一颗树的原因,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严明清廉的官吏所奉行的法令,损害英明仁德的君主所奉行的道义。如果邻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我们的君主喜爱树木而轻视百姓,这样可以吗?希望相国能够明察我的话,正确的裁决触犯禁令的人。”

晏子说:“这太过分了!我会替你向君主说这件事情的。”然后命人把女子护送回家。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晏子禀告景公说:“我听说,耗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君主的嗜好欲望,叫做暴;尊崇自己的玩好,使它们的威严类同于君主,叫做逆;罪行和刑法不相称,叫做贼。这三样,是保有国家的大祸患。现在您耗尽百姓财力,使饮食用具极其精致,使钟鼓音乐极其丰富,使宫室建筑极其壮丽,这是最大的暴虐啊。”

“尊崇自己的玩好,悬挂令牌保护自己喜欢的槐树,驾车经过的要策马疾驰,步行经过的要小步快走,威严与君主相彷,这是明显的忤逆民意。触碰槐树的人要受刑,损伤槐树的人要受死,罪行和刑法不相称,这是严重残害百姓的行为。您享有齐国,百姓没有见到您的仁德善行,而这三种乖僻的行为却在国内十分明显,我担心您这样是无法治理和统治民众的。”

景公说:“如果不是先生您教导我,我几乎要犯下大罪,还会连累国家社稷啊。如今先生您教导我,这是国家的福分。我接受您的教导。”

晏子退朝,景公命令官吏停止看护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损伤槐树的法令,释放触犯槐树的犯人。

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是根本无法见到君王的。此女子想到,只有通过相国才能推翻君主的这条法令,解救老父。可即使要见到相国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如何才能见到相国奏明详情呢?此女讬言要嫁给相国为妾,以此才有机会得见相国一面。她的陈词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史书中虽然没有留下这名女子的姓名,但却幸运地留下了她的事迹。此女真是大智大勇,孝感动天!

从中也可以看到晏子果断英勇的一面,他并不畏惧触怒君主,只要符合天理道义,他不惜同君主唱反调,驳斥君主错误的法令,解救百姓的苦难。晏子对齐景公的陈述非常直接,没有隐喻,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指出齐景公的“暴”、“逆”、“贼”。直面指出为了一颗槐树而残害百姓是乖僻的行为,这样下去是无法治理国家的。

景公虽不是圣主,此时还是能纳谏的,特别是对晏子的谏言往往都能听进去。就这样晏子不但让景公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还救下了百姓的性命。

古语云:官虽至尊,决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虽至卑,决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不管官位多高,权势多大,都不能用别人的生命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不管官位再低,权势再小,也不能以自己的名声节操去迎合别人的喜怒之情。)

借这个历史故事我们看到了孝女之机智,晏子之正直勇敢!

(参考资料:《晏子春秋》)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