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智慧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智慧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中国人坚信不疑的格言。大凡能建功立业,称雄一代的英明君主,其不可或缺的智慧之一,在于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们对敢于直言劝谏,排除国家隐患和壅塞的忠臣豪杰,极为尊重,因而其耳目心志,都通达宽广,能防患于未然,成就一代伟业。与此相反,也有拒绝直谏,堵塞言路的君王,必然落得个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下场。多少兴亡盛衰的历史,由此演出。
管仲陪齐桓公喝酒,至日暮时分,桓公喝得兴头正浓,欲上灯再喝。管仲劝阻说:“我只占卜过白天能饮酒,没有占卜过晚上能接着饮酒。君王您可以走了。”齐桓公有点不高兴地说:“仲父(管仲)您年事已高,我还能与您快乐多久呢?何不晚上接着痛饮?”
管种直言道:“君王错了。贪婪美味者,则德性浅薄;沉于享乐者,到头来必然忧伤。壮年倦怠,则坐失良机;老年松懈,必丧失功名。我从现在开始对您劝勉,不能沉湎于酒啊!”在君王面前,敢如此直言,可见管仲之忠诚而勇敢,亦可见桓公的大度。齐桓公能受此直谏,史书认为,这是他能成就霸业的原因。
楚文王得到茹黄猎犬和宛路短箭,到云梦泽打猎,三月不返。得到丹地美女,淫于女色,整年不上朝听政。名申的太葆(即葆申),上谏说:“先王占卜以我为太葆,属吉利之卦。如今您沉于田猎女色,期年不朝,此罪必须施以鞭刑。”楚文王申述道:“我自小就位于诸侯之列,请换一种刑罚,不要鞭我。”
葆申说:“我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不对您施鞭刑,就是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愿获罪于您,不敢获罪于先王。”
楚文王于是遵命,拉来席子,伏下身子,准备挨打。葆申捆起50根荆条,跪着放在文王身上,再拿起,又放上,反复两次,做完鞭打的动作。对文王说:“您起来吧!”文王要求道:“反正已经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就打我一顿吧。”
葆申解释:“我听说,对君子,只使他受耻辱;对小人,才使他受疼痛。若受了耻辱不改变罪过,则受了疼痛有什么益处呢?”葆申说完,走出朝廷,自己请求流放深渊,治以死罪。
楚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何罪之有?”于是楚文王召回葆申,改变以往恶习,杀了茹黄猎犬,折断了宛路短箭,放走了丹地美女,全心注于朝政大事,励精图治。后来楚国,兼并了39个小国,疆土开阔广大,这里自然有葆申直言切谏的一份功劳,也有楚文王纳谏责己的一份智慧。
然而,亡国君主,不准臣下直言,其过失,无法自知,直谏忠臣不能到来,君主的言路,壅塞不通,灭亡的命运,也便即将降临。最著名的例子,是西周国王周厉王。周厉王残虐百姓,国人皆在背后指责他。卿士召穆公,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周厉王,并转告说:“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厉王派卫巫,监视指责他的人,抓住就杀头。国人不敢再言,只能以怒目相视。厉王于是高兴地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人们的怨言了。”召穆公说:“这只是阻止人们指责,并未消除人们的怨气。堵塞人们言论,比堵塞流水,危害更大。堵塞流水,一旦决口,伤人必多。堵塞人们言论,到时必有灭顶之灾。善治水者,疏通阻塞,让水畅流;善治国者,引导人们各抒已见。所以君王处理政务时,使公卿列士直谏,使好学博闻者,献讽谏歌诗;让乐官进箴言,让乐师诵讽谏之诗;让百姓的意见,能传达上来;听取近臣规劝,让同宗近戚,监察君王的政务,以便及时弥补过失。这一切都要由君王谨慎言行,斟酌取舍。这样,下边就没有遗漏的善言,上边就没有过失的举止。如今,您堵塞百姓的言论,就会铸成上边的过错,恐怕这将成为国家的忧患。”厉王对此,不予理睬,结果三年之后(纪元前842年)国人造反,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直至死在那里。
纳谏从善,虚心听取别人意见,随时更改失误过错,无论治国治官、处世为人,也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是极为重要的智慧。
(源自《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