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古代叫什么?现在一些地方依旧保留这种古称。(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苹果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水果,其在中国的栽种历史也比较久了,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的上林苑中就曾栽培有苹果。不过当时这种水果并不叫苹果,其用途也不是食用,而是用作薰香衣裳等,或者是作为香囊。
中国的苹果可以分为土生苹果和外来的洋苹果,土生苹果被人们称之为“柰”或者是“林檎”,根据李时珍书中所言,柰和林檎是一类二种,都可以算作是苹果。而“苹果”这个词真正意义上出现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当时有一本名为群芳谱的农书,上面有“苹果”的词条,并对这种水果做出了详尽的描述。
林檎一词不光是在中国古代有,当年的日本因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在日语中也有“林檎”这种写法,意思和中国一样都是指苹果。不过日语中的林檎一直被保留到现在依旧在使用,而中国则很少有地方还记得林檎这个古称了。但这并不代表着林檎就消失了,在一些地区中也有人一直保留着林檎的说法。
“苹果”一词也是源自于梵语,是古印度佛经中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作是“频婆”,后来就渐渐的变成苹果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林檎以前在河北和山东等地广泛种植,但是其产量少、而且不易储存,所以当时的林檎是非常珍贵的,少有人能够吃到。不过在清末之后,外国人就将西洋的苹果树引进中国了,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在民国之后林檎就渐渐的被洋苹果取代了,所以现在市面上的苹果都不能称之为林檎,而是苹果。
“林檎”就是古代的苹果了,“林檎”这个词还是非常有古韵的,和“苹果”相比多了几分历史的感觉。“苹果”一词也是源自于梵语,是古印度佛经中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作是“频婆”,后来就渐渐的变成苹果了。
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苹果原产于欧洲和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的阿拉木图与新疆阿力麻里有苹果城的美誉。
苹果在中国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当时多用于薰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或置于衣服,最初作为香囊,较少食用。
但也有看法认为,林檎和柰是现在的沙果,曾被误认为苹果,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是元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中国土生苹果属植物在古代又称“柰”或“林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土生苹果属植物在古代又称“柰”或“林檎”。李时珍说:“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青者为绿柰”和“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
中国土生的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甜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贡果。
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关东州的熊岳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烟台和大连也因此成为今日著名的苹果产地。
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19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