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教授举报 入选千人计划的中科院学者涉剽窃(图)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20年7月5日讯】(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记者卢乙欣综合报导)1日,网上流传一封实名举报信,揭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学者付向东,实名举报了中科院研究员、“千人计划”入选者杨辉,并称对方“剽窃和涉嫌造假等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消息一出,引发外界关注。

相关新闻如下:
彭博社论∶不公平、靠剽窃是“中国制造2025”最大问题
副国级陈全国被曝博士论文大面积剽窃
中国学术圈又地震了 30多篇论文遭国际期刊撤销
中国6高官被曝涉抄袭论文 李源潮陈全国中招
传24篇论文造假 清华医学院院长董晨否认有恶意

综合脑科学新闻、东网报导,根据7月1日流传于网络上的一封举报信表示,付向东实名举报称,其团队自2013年开始就在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首次报道PTBP1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可以高效转分化非神经元细胞为神经元。在经过9年相关实验后,该团队成功在患有帕金逊的小鼠模型里,实现一次过注射抗PTBP1因子就能重建帕金逊综合症黑质纹状体回路,并完全消除帕金逊症状,相关论文于2020年6月25日发表在《自然》(Nature)学术期刊上。

但一篇相似论文已于同年4月8日在《细胞》网上发表,通讯作者为杨辉。

该举报信表示,付向东曾经在2018年6月14日在中科院神经所报告上述了研究成果,也详细介绍其科学思路、全部实验设计及研究成果。当时杨辉也列席报告会,事后更与付向东共进晚餐,查问实验细节问题。除了剽窃,付向东更直言对方的论文并没有确凿实验证据支撑结论,甚至可能存在了“挑选有利数据甚至伪造数据”的问题。

该举报信批评说,杨辉声明研究工作始于前年5月,但付向东称“我有证据在我去神经所学术报告之前,杨辉居然连PTBP1为何物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研究工作始于2018年5月17-18号’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该举报信又称,“请蒲慕明所长让杨辉提供订购PTBP1相关DNA引物的时间及证据,这应该是开始实验的最先步骤。然而,至今没收到他们的任何回复。如此简单的证据为何拿不出来,这不做实他的谎言和剽窃行为吗?如果他继续捏造假证据,事件的性质就从剽窃进一步恶化成为欺诈行为。”

举报信最后则强调,“就本次PTBP1相关的《细胞》论文工作而言,究竟他们的研究是何时开始?资料是如何得到的?等等一系列疑问,我认为应该成立一个由神经所以外的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因为这次事件已超过了蒲慕明所长所指的科学研究中‘灰色地带’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8月12日,《细胞》编辑部收到了杨辉团队的论文,并于同年12月18日收到了修订版,2020年3月10日接受刊载;《自然》则是在2018年11月12日收到了付向东团队的论文,2020年5月13日接受刊载。

据知情人士透露,付向东曾经向中科院神经所、中科院及国家基金委发邮件谴责、投诉,但迟迟未获得回复,只好对外公开、实名举报。

中国青年报报导,7月3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智慧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即为中科院神经科学所)在官网上连续发布两份声明,分别为《杨辉研究员对相关舆情的声明》与《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关于杨辉研究员相关舆情的声明》,针对此事进行回应。

在《杨辉研究员对相关舆情的声明》中提及:“本人(指杨辉,记者注)将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慧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对近日网传有关本人学术成果舆情的调查,如实提供原始材料,澄清事实,忠实履行一名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应尽的义务。”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关于杨辉研究员相关舆情的声明》提及:“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慧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对杨辉研究员相关舆情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中科院外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本中心将向社会回馈调查结果。”

遭到指控抄袭的杨辉,是中科院神经科学所的一名80后研究员。在2019年公布的国家杰青建议资助名单中,杨辉是该年度最年轻的入选者,而在此之前,他所在的研究组则是接连在《科学》、《自然》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杨辉本人亦被视为是基因编辑领域中的一名颇具代表性的青年学者。如今他却因为被学者指控抄袭,引发外界关注。

Nature杂志审稿人称曾拒稿 论文不似完整故事

知识分子报导,Nature杂志的审稿学者、斯坦福大学基础医学教授Aaron D. Gitler告诉《知识份子》说,他无法评论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但他建议中科院神经所能证明他们在付向东拜访上海前就已经在研究PTB了——例如设计相关实验需要的试剂,以及PCR引物的订单等证据,至于这一些档案将记录在实验室的笔记本上,若实验记录本有得到可靠的保存的话。

Gitler解释说,“通常来说,如果你建立了一套新的实验,你会有相关试剂的购买或类似事情的记录。”
Gitler是付向东团队与杨辉团队两篇Nature投稿论文的审稿人。他表示,2018年11月时,他曾经评审付向东团队的论文,当时建议补充更多的实验。过了四个月后,杨辉团队的论文提交到Nature,且跟付向东团队的论文结论相似。
7月3日中午,Gitler透过电话向《知识份子》表示,“我认为,也是其他评审的意见,资料的品质,至少是当时我们看到的资料,不足以高到在Nature发表。另外,我认为论文的资料、实验设计看上去有些匆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论文被拒了。”

然而,Gitler再也没有看过杨辉团队的这一篇论文了,直至今年4月Cell杂志发表该文。

针对此事,中国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越辩越明,任何偏听一方的不可取”、“所以说国内学术造假严重”、“怎么最近都是中科院”、“关键点就是开始做实验的时间、交流时间、自称开始做实验的时间,说别的没啥意义”、“呵呵呵,污蔑他个鬼,事实摆在眼前,知乎一搜就知道前因后果了,姓杨的忒不要脸了吧”。

本文留言

作者卢乙欣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