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悬棺是怎样“飞”上悬崖的(上)(图)
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Stock)
悬棺属崖葬中的一种。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在悬崖上打凿数个孔钉用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者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千百年来,悬棺始终像一个谜团萦绕在人们的脑际:古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怎样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悬崖绝壁上的?“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的传言是真是假……
1946年,一批中国史学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首次考察了四川省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开始使用“悬棺”这一名词。据最近的调查研究发现,悬棺呈点示分布在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南方诸省。部分地区的悬棺葬附近还有崖画。各地的悬棺中,福建武夷山地区属春秋战国时期,大多采用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四川珙县一带属元明时期,多是整木挖成的长方形棺。
绝壁上的武夷山悬棺
武夷山,我国悬棺葬俗的发源地,悬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时代,随着武夷人的迁徒、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波及到南方的十几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
悬棺葬共有3种悬置方式: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木桩式、凿岩式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县洛表乡、曹营乡和贵州的修文六广河。四川珙县洛表乡悬崖峭壁上现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更是达300余处。
相传诸葛亮入川时,乘船经过长江西陵峡,突然患了重病。他不是真的病了,而是犯了心病,他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写成了一部兵书,一直带在身边,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传授的人,因此不知道该把这本兵书如何处置。思来想去,诸葛亮决定将兵书藏在一个常人难以发现的地方,并在兵书上竖了一把宝剑,用来守护兵书,让后世有胆略才识者去取。
此事办成后不久,让一个吴姓的人知道了此事,于是派两个会飞檐走壁的大盗偷取。船行到兵书之下时,吴姓人抬头一望,果然见半山崖上的兵书宝剑金光闪闪,急命两个大盗火攀岩盗取。谁知,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个大盗心中一惊落入长江浩浩荡荡的江水之中。兵书上显出“有才者取,无才者亡”八个大字。此后,再也无人敢对兵书宝剑动非分之想。
经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所谓长江三峡上的“宝剑”,是因绝壁上的石灰岩垂直发育而成的突出石块;“兵书”则是半山腰岩隙中的几块匣状物体,正是古代的悬棺。相传,曾有一位采药人,从山顶垂直下落进入穴中,打开悬棺,从中取出铜碗、铜剑等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