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死囚探乡 一瞥太宗仁政(图)
唐太宗李世民 。(图片来源:Winnie Wang/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君,凭借其文治武功、善于纳谏的美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但是,除了那些写入历史教科书的广为人知的事迹,另一件事情可谓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其他朝代的同样被称作帝王榜样的贤君也没有人能与之比较,可以说,这样的事也只能发生在伟大的唐朝。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改年号“贞观”。鉴于隋朝暴虐百姓二世而亡的教训,唐太宗十分关心民间疾苦。为了了解百姓的内心愿望,他广开言路,允许百姓向他和朝廷官员提意见。同时,他批阅奏章十分勤勉,通过大量的奏章了解下面的情况。
贞观六年的一个冬夜,唐太宗在夜里批阅奏章时,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奏章,负责司法的官员称该年全国约有近百名囚犯将在秋后处以“大辟”之刑,但是其中有不少囚犯日夜哭闹不止。问他们原因,都声称并非是因为怕死,而是内心有所牵挂,有的声称自己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未曾安顿,有的则称自己是一脉单传,还未留下后代等等。
奏章上称,官府采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使他们停止哭闹,于是只好请示能不能提前对他们行刑。
唐太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真思考了这个事情,觉得提前行刑不妥,因为秋决乃是几千年留下来的制度,不宜随意更改,“中国人做事喜欢顺应自然,认为秋天乃是万物萧条,生命凋谢的时节,适合处斩犯人,在其他时间行刑违背自然,不是好事情”。
眼看就要过年了,唐太宗想到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既然这些犯人有心事,那何不干脆让他们回去将自己的心事做个了断,并且也让他们和自己的家人团圆一下,度过最后一个大年。这样做不正体现了朝廷的仁义吗?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太宗便对群臣宣布了这件事情。
满朝文武大臣一听,都被太宗的想法惊得目瞪口呆。当即有大臣表示反对,理由当然是担心这些囚犯一去不回。
但是唐太宗主意已定,他甚至还亲自撰写了圣旨:“你们都是十恶不赦之人,但是朕听说你们中有许多人在家中有未了之事,朕恩准你们回家去,将你们的事情处理清楚,限期明年秋天归狱,不得有误。”罪犯们刚开始还有些发愣,但经过仔细一琢磨,纷纷跪地磕头谢恩,高呼圣上仁慈。
这个消息一下子就被全国老百姓知道了,市井之间对这件事情也是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称赞唐太宗仁慈的同时,都不由自主的担心,这些人可都是刑徒,难免有人会一去不回了呀。
唐太宗给囚犯们规定的返回时间是在第二年的秋天。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与囚犯约定的期限已至,但太宗自己心中也没底,不知道这些囚犯中会有多少人能够按时回来。早朝一结束,太宗便在后宫焦急的等待消息。
到下午时分,负责司法的大理寺卿急急忙忙的前来禀报:“启禀陛下,那些囚犯全都回来了,这真是亘古未见的奇事啊!”
唐太宗一听,心里松了一口气,并且着实佩服这些囚犯的信誉,因此对这些死刑犯人亦予减刑处理,成为千古美谈。
唐太宗的这个故事也证明了老子所说的:“不信者吾亦信之”并非是愚蠢之举,而是一种大智慧。每个人都是有尊严和良知的,只要真正让别人感动了,即使是原本不诚信的人也会变得有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