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为何说“无商不尖”会令商人深感愧咎?(图)

 2021-05-11 10:2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很多商家为了要赚大钱而成为了“奸商”
由于道德沦丧,很多商家为了要赚大钱,真的成为了奸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如今的中国大陆,一提起商人,常见的评价就是“无商不奸”和“无奸不商”,商人似乎都是奸诈的,不奸诈的就做不了商人。很多人以为这是自古以来的现象,其实这并非是自古就存在的,而是在中共统治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印象。其实,提及对商人的评价,我们得先知道,被称为“无商不尖”和“无尖不商”,才是好的,而提及历史上的成功商人,绝对绝对不能忽略子贡白圭乔致庸这三人。

由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追名逐利成为了人生主要追求的目标,在此社会大背景之下,很多商家也为暴利所驱使,不仅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他们还想尽办法钻法律的空子,偷税漏税。屡次被黑心商家所害的民众,对此十分痛恨,其后大概是在中共御用文人或媒体的刻意误导下,接受了“无商不奸”和“无奸不商”的说辞,而不再知晓古代“无商不尖”和“无尖不商”的真实含义。久而久之,甚至以为商人自古如此。

然而,事实上,古代的“无商不尖”和“无尖不商”中的“尖”与“奸”虽然是同音字,但意思完全不同。古人卖粮食,是用斗和升的容器来称量的,斗是圆锥形的容器,升是圆柱形的容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

卖家在称米时会用一把红木戒尺之类的东西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一般平了就可以,不多不少。如果没有东西刮,卖家就会用手心向下一刮。有的商家厚道,手背往上拱起这么一点,手心虚一些,就会有冒尖的部分高出来,给的份量就多一些,让买家得一点小利。这就是“无尖不商”和“无商不尖”的含义。

推而广之,去布庄买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等等,都是“无商不尖”的体现。而冒尖的商人无疑是厚道、诚信的好商人。而“无商不尖”的让利行为,是古代商人做生意奉守的黄金法则,也是商人成功的秘诀。尽管古代也有不法商家,但绝非是主流,历朝历代有很多诚实守信、宅心仁厚的商人。

儒商鼻祖子贡 经商彰显孔子学说

子贡是孔子最为著名的七十二弟子之一,也是中国儒商的鼻祖。他性格豁达、直率,非常乐善好施,25岁就跟着孔子学习,对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学成后,子贡曾出仕做官,后来转为经商。孔子认为“利者,义之合也”,即儒家强调的“利”是自身利益与群体、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而子贡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导自己从事商业活动的,从不损人利己,在经商中坚持“仁、义、礼、智、信”。子贡经商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具体经营方面,子贡有着非同一般人的天赋。他懂得随时令变化和市场供需状况的不同来获取利润,因此孔子评价他擅长揣度行情,而且预测准确。他的经商论点是:有美玉在柜子里,就该等待善价出售,而非永远贮藏。他还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并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理论。

在获取了巨额利润后,子贡还广泛帮助民众,实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同时宣扬儒家思想。由于他在商业中的特殊才能,所以后来被称为中国儒商的鼻祖。

商圣白圭经商眼光高 讲求“仁术”赢得人心

战国时期也出了一位大商人,名叫白圭。他曾出任魏国国相,并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来他弃政从商,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白圭选择的经营方向主要以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喜欢观察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当年就大量收购粮食。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买,虽贱已贵。”

在经营原则上,白圭奉行的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即在收获季节或丰收年景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手头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

白圭所说的“与”,就是给人实惠。当某些商品滞销时,白圭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当市场上粮食匮乏时,白圭却用比别家低廉的价格销售。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一般消费者的利益。是以白圭称此为“仁术”。

白圭认为身为经营者应该具备“智、仁、勇、强”四方面的素质。他曾说过:“我做经商致富的营生,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和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及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

正是因为白圭有着这样的眼光和素质,他在经商时处处为消费者着想,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商誉和盈利能力。比如,他向农民提供优良的谷物种子,既帮助农民提高了产量,也让自己获得了利润,并赢得了人心。

白圭所为,影响了彼时和后来的许多商人,他们以白圭为榜样,在经商中重视“仁术”。民间因此称白圭为“中国第一商人”或“中国商人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他为“商圣”,从此民间为其建庙,并设立神牌供奉。

清朝商业巨贾乔致庸 凡是昧心钱不赚

清朝晚期的晋商名扬天下,其中尤以乔致庸最为有名。乔致庸生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幼年喜好读书,后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举人、进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难违,因长兄、父亲相继去世,他只好弃儒从商,走上了经商之路。

在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的乔致庸的策划之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乔致庸也成为了当时的商业巨贾。

乔致庸的成功,在于他非常重视“德行”,其经商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在他平日的训讲中,乔志庸也多次强调“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道理。即要以信誉赢得顾客,不能以权术欺人,更不能将“利”字放在首位,赚昧心钱。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乔氏票号能够在社会动荡及信用风险极大的情势之下,赢得了民众及官府的信任。

身为巨富的乔致庸同样也是一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商人。他不仅在灾年出钱出力赈济百姓,平时对于任何有求之人都是尽力帮助。据说乔家开粮发粥,粥还必须得浓。浓到什么程度呢?浓到用毛巾裹起来,再打开时米不散;浓到放在碗里,插上筷子,筷子不倒。

此外,为了帮助乡亲们,乔家在农耕时节都要在门口拴上三头牛,谁家耕地需要就牵去,傍晚送还即可。正因为乔家的善行,“文革”时期,老百姓都不舍得砸碎乔家大院一块砖,因为谁都不想背负“忘恩负义”的恶名。这也是今天的我们还能看到完好的乔家大院的原因。

其实,真正做到仁心并秉持“义大于利”的商人才可以走的长远,而这样的故事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实在是举不胜举,亦值得后人效法学习。相信不少做生意之人,在看过这样的故事后,都会陷入深思,甚至是会为以往贪图利益而做出的不法行径感到愧咎吧?!

責任编辑: 淡默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