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狄青之画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忍经》为元朝人吴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忍经》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好的良书。
《忍经》中有近百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关于“忍”的实例。本篇笔者为读者介绍《忍经》中关于北宋名将狄青的故事。
狄青,字汉臣,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狄青打仗时常戴面具,曾讨伐西夏、广西侬智高,骁勇善战,立下不少赫赫战功,官至枢密使。狄青死后谥号“武襄”,追赠中书令、尚书令。民间关于狄青有着武曲星下凡之说,与文曲星包拯共同辅佐宋仁宗治国安民,为宋朝一代传奇名臣。
【原文】骂殊自若——狄武襄公为真定副帅,一日宴刘威敏,有刘易者亦与坐。易素疏悍,见优人以儒为戏,乃勃然曰:“黥卒乃敢职此。”诟骂武襄不绝口,掷樽俎而起。武襄殊自若,不少动,笑语愈温。易归,方自悔,则武襄已踵门求谢。
武襄公狄青在担任真定副统帅的时候,一天宴请刘威敏,一个叫刘易的人也坐在席间。刘易向来就很粗鲁强悍,他看到唱戏的人扮演读书人,不禁勃然大怒,说:“面部被刺字、流配为兵的人竟敢侮辱我!”因此他大骂狄青,不绝于口,将盛酒肉的器皿摔在地上,并站了起来。狄青神色自若,一点都不动气,谈笑语气更加温和。刘易回家后,正感到惭愧时,狄青已亲自来到他家里赔礼道歉了。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详细记载了狄青的事迹。
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
安远一战,狄青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拚搏。狄青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李元昊入侵保安。狄青率兵在保安大败李元昊,这是北宋和李元昊战争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所以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善战。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刺字。宋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来狄青又以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出任延州知府。
皇佑四年,侬智高叛乱,宋军猝不及防,两广地区被叛军攻陷。狄青来到后,首先整顿军纪,树立军威,将目无法纪、擅自行动的三十多位大小官兵就地正法,军中散漫之气、低落之势得到遏制。经过积极准备和训练,宋军松垮之风改变,军纪严明而士气高涨。狄青打败侬智高,最终侬智高丢弃邕州,狼狈逃亡,平叛取得胜利。
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时,在邕州正遇上这里毒瘴弥漫,有人说是叛军在江水上游放毒,将士饮水而死者很多,狄青非常忧虑。一夕,有一股泉水从寨下涌出,取来一喝,味道甘美,部队靠此才渡过了难关。这段神奇的经历被明确加载正史中。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
狄青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当初,他与孙沔一同击败侬智高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他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则毫不在意的退出来。孙沔开始时赞叹他的勇猛,这时更钦服他的为人,自以为不如他。尹洙因贬谪而死,狄青全力赒济他的家属。
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宋史》赞狄青:“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沉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
《大宋平蛮碑》中赞狄青:“天生狄公,辅圣推忠。”“请缨即路,仗节临戎。英材遴集,猛将风从。”“我公之来,电扫云开。叛涣斗破,纲领重恢。师成庙筭,民得春台。天声远振,繄公之材。”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