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三个“不” 养育孩子心不累(图)


三“不”法则:不商量,不吼叫,不自责。(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孩子的哭闹和情绪,我们常常觉得很累心。太温柔,担心孩子不守规矩;太严格,又担心孩子心灵受到伤害。育儿中,“度”的把握尤为重要。父母做到以下三“不”,养育孩子不再累心。

不商量:明确原则,坐稳父母的位子

尊重孩子,凡事要商量——这是很多父母育儿时的一个大误区,也是吼叫产生的一大诱因。不需要跟孩子商量的事情,不需要孩子选择的事情,我们却“民主”地让孩子去选择。

对于特定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不、不好、不要”,而我们就被激怒了。

明智的父母,对于涉及原则的事情,没商量,孩子必须要遵守。

比如,洗澡的时间到了,要说“时间到了,要去洗澡了”,而不是说“我们去洗澡好不好”;

过马路的时候,要说“来,妈妈牵着你的手”,而不是说“妈妈牵着你的手好不好?”

孩子在墙上画画,要说“不许在墙上画画”,而不是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了好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被孩子的“坏”行为惹得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其实是因为父母没能坐稳自己的“位子”。

育儿中的一大智慧,是需要明白什么时候“民主”,什么时候“集中”;温柔坚定设定规则,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

不吼叫:稳住情绪,做孩子的容器

育儿中,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道理都懂,真遇到孩子犯熊了还是忍不住吼。

这很可能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我们不曾被温柔对待,从小到大都是被吼大的。我们不喜欢曾经这样被对待,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我们也成了那个令自己讨厌的父母。

所以,面对孩子发火之前,在把以前父母吼我们的话脱口而出之前,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我们要明白,吼叫是没有用处的,经常大吼大叫,常常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经常大吼大叫,会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孩子变得麻木,一是孩子变得特别叛逆。

“威而不怒”才是为人父母的底气和自信。

我们可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明确地传递自己的期望。我们可以用温柔的力量去改变,而不是用愤怒的力量来遗憾。

不自责:接纳自我,做错了也可以补救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存在着发火、吼叫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没控制住,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了,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临了?亲子关系就破裂了?

其实,大吼大叫对孩子来说确实不亚于一场“摧毁”,但是,父母只要做好“灾后重建”,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会有一定的帮助。

这会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明白“负面”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帮助孩子在以后与人的相处中,更好地处理冲突和矛盾。

吼叫发生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分为以下三步:

1、承认错误并改进

自责和羞愧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动力去改进。承认自己做错了,决心下次会努力做得更好。

2、学会真诚地道歉

真诚地道歉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表达自己的后悔;第二是表示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第三层可以给出一个补救的措施。

以吼叫孩子为例:妈妈昨天吼了你,觉得特别后悔;妈妈错了,不应该吼你,这是妈妈修养不够;妈妈承诺,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吼你了,妈妈带你去公园玩儿一会儿吧!

3、找到吼叫的外部“触发器”

吼叫的发生通常都会有一个外部触发器。比如,有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玩具乱糟糟的,他就立刻会爆发。

作为父母,找到自己的外部触发器,针对这些触发器做一些相应的功课,才能够慢慢地,不会一遇到类似场景就立刻发怒。

结语

有句话说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育儿的过程中,始终记得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得失于孩子当下是否“听话”,计较在自己是否“完美”。

“真实”的父母远比戴着面具的“完美”父母更可亲可爱;孩子的健康开朗,亲子“链接”紧密,家庭和睦温馨才是我们育儿的“初心”。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