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罕见 《十面埋伏》为何经典?(图)
琵琶被称作民乐之王,而传统琵琶曲可分为文曲、武曲以及文武曲。(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琵琶,属于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拨弦乐器),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被称作民乐之王,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是民族乐器的重要一员。传统琵琶曲可分为文曲、武曲以及文武曲,而在讨论琵琶武曲时,较为罕见、表现楚汉相争时的垓下之战的《十面埋伏》,被视为最经典的代表作品。
提及琵琶曲,应知“文曲”以抒情、抒怀为主,着重“内在”的表现,富有人文性,偏重韵味及内涵,作品包括《昭君出塞》、《汉宫秋月》等;“武曲”多有一些叙事性、戏剧性的刻划:场景的再现,声音的模拟,人物的塑造等等。“武曲”的节奏变化丰富,演奏技巧也通常困难,作品包括《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文武曲作品则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上述琵琶曲中,《十面埋伏》几乎是一提及琵琶武曲,就会让人联想到的最经典代表作。《十面埋伏》专门表现了楚汉相争时,出现垓下之战的情景。此曲与《春江花月夜》并列为琵琶古曲“一文一武”的代表曲子。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它属于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乐曲描写了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场景。韩信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被迫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的故事。《十面埋伏》共分十三段,分别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 “九里山大战” 、“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串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整个曲子忽快忽慢紧张激烈,非常震撼。
清朝王猷定的《四照堂集》里有一篇汤琵琶传,里面详细介绍了汤应曾弹《十面埋伏》的场景:“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驽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怒,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开始对此描述不是很理解,怎么会出来那么多声音,仅仅是琵琶独奏,还能同时出现金声、鼓声、人马声,而且就和亲身经历一样。其实,中国古文化属于半神文化,里面都有非常复杂的内涵,琵琶弹奏时,背后的因素会显现出来,一半一半,才会通过简单的曲子表达出那么复杂的情景,犹如亲临其境一般。
其实用现在的科学也能解释的通,现在科学发现每一种物质都有不同的频率,弹奏琵琶时,弹奏的一个音符也会产生出许多不同的频率的音,有些可能耳朵都不能听到,但合起来就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起来像是人声、马鸣声、打斗声等。
但是要注意一点,现场聆听演奏乐往往会是最好的,因为当弹奏声音被录下来后,很多声音频率会被过滤掉,让人听起来就没有那么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