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严封控下 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自述(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看中国2022年1月1日讯】吃饭问题
西安开始最严格的封禁措施之后,生活确实挺困难的。以前没什么疫情的时候,觉得自己应对疫情的能力还不错,现在整个城市瞬间停摆,甚至连家门都出不去,我才发现考验生存能力的时候真正到来了。
从西安疫情刚开始有点严重的时候,我就不太敢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了,菜市场、超市这些我已经基本不去了。万一感染要承担的后果是很大的,我和家人朋友相互接触,要是给他们带来不安全的风险,我自己心里会很自责,另外要是成为感染者的话要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太大了。我也很害怕去医院,接受治疗担心病情、每天面对穿着防护服看不到脸的人,这样的生活精神压力更大。
刚开始封城的时候我还是能两天出去一次买菜的,但考虑到感染风险也要十分注意。现在封控升级了,我连门都出不了了,扔垃圾都不让。我听说有的小区物业都直接把电梯关了,只有下楼做核酸的时候才开一会。市政府说只要小区在betway体育手机网 一轮的核酸检测中没有问题,就能恢复两天一人的采购政策。我们小区没问题,按道理是可以恢复的,结果大家问物业,物业说暂时还不行,得等通知。后来有人在群里传市委书记的通知,里面说现在直接取消“允许出门采购”政策,政府和物业配合会给每家每户免费配送蔬菜,但具体哪天能收到菜我们还一无所知。看见微博有人说有西安本地居民声称自己家压根不缺菜,结果发现对方是机关家属院的。挺讽刺的。还有人发市政府疫情发布会直播的评论区大家都在刷缺菜,结果政府那边直接把评论给关了。
陕西卫视关闭要求安排小区卖菜的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所有人只能线上采购。昨晚大家都守着盒马生鲜零点抢菜,结果我要买的都没货了,家里连牙膏也快没了,想买一支结果配送小哥瞬间就被抢光。说是今早8点还能再抢一次,我专门定了7:50的闹钟,提前十分钟开始刷,一直刷到八点半都没抢上。我本来想等着今天大家核酸结果出来没问题,就去附近的便利店买一下,但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门。好歹我目前家里的菜还够吃一两天,但我们业主群有人家里已经一根菜都没有了,就等着物业配送;还看见微博上有生活在其他片区的西安人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人吃饭是问题,宠物吃饭也是问题。群里还有人问邻居借猫粮的,好在大家都热心,养过猫的人都爱猫看不得猫猫没东西吃,一个个都说自己家有,可以免费送。当然生活上又不是只有吃饭问题,有些人家里天然气没了;有的人说自己家暖气压根不给力,猫都蜷成一团了;还有人是和舍友合租不会做饭或者压根就没有厨房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大多数人现在都靠邻里间互帮互助,指望政府来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等到猴年马月都等不来吧。
核酸和消毒车
西安市现在要求所有人每天待在家里,两天一次下楼核酸检测。当然,疫情严重的片区现在甚至都被要求一天一次核酸了。我们小区住户挺多的,下楼做核酸大家就得一窝蜂挤电梯。物业说好逐层逐户叫,结果还是催“没下来做的人尽快往下走,医护人员很忙,过时不候!”群里大家都对物业的做法不满意,有人说:“隔离两天挤一次电梯全泡汤了。”“这隔离还有什么用?”,也有人指责提出问题的人:“要是有能力就自己下去替物业管理。”
另外,物业也有自己运营的卖菜平台,菜价不算便宜,配送也不及时,就算如此也总是被抢光。我也看见有人发其他愿意送货的商家的菜价信息和联系方式,价格更离谱,一箱菜好几百块钱。赚“国难财”的人其实很多。
西安蔬菜价格高昂(图片来源:微博)
我自己从来没经历过如此高限制性的封锁措施。平日里很少能听见警报声、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现在大街上空荡荡的,警报声时常响起,特别刺耳。我从楼上往下看,大街上除了警车和公交车,就是消毒车。西安的车行道都很宽,现在没人没车了,显得更宽。消毒车从路的那头驶向这头,背着它的大铁罐,朝天上、朝地上、朝周边一路喷洒着水花,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也不知道它给空无一人的车行道上喷消毒液有什么用,可能是自欺欺人吧,或者领导想证明自己干了点事,这是他“科学”的处理方针。
生活百态,众生皆苦
我没经历过两年前的武汉,但个人觉得现在西安的封锁措施和当年武汉差不多,很巧的是两个城市都是在年关将至的时候经历疫情和封锁,我和朋友都说,我们好像重回2019了。我有个朋友现在被封禁在学校,她担心今年自己要在学校过年了,我也不觉得她是在开玩笑,因为按照目前的感染病例日增数来看的话,她说的话很可能成真。现在西安这个样子,我看新闻有人徒步100公里准备逃离西安,还有人游泳、骑自行车逃的,很多人把这当笑话看觉得荒谬,结果看别人评论说,这些人其实都是怕被隔离付不起酒店钱才这么干的。“生活百态,众生皆苦”,这句话说得没有一点错。当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没有错。
我还有个朋友今年考研,考研前一天晚上他跑了好多个地方去做核酸,但结果都出不来,他和家人都急坏了,给各个教育部门打电话,结果人家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给他的感觉就像在说,能考就考,考不了就算了。考研的学生今年要经历的磨难太多了,我看微博上大家一个个求助的信息都替他们心急,更不要说人家努力了一整年甚至两年,现在遇到这样状况,心情该有多糟糕!
我现在好歹没有和父母一起住,但有个朋友目前是和父母合居的,现在天天待在家里父母早上七八点就叫她起床,使唤她做饭干家务,晚上没在十点前睡觉就是对身体不好。她受不了,和父母吵架想离家出走,结果发现连家门半步都踏不出去。还有个朋友,他父母本来关系就不好,虽然还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已经很多年没和对方说过一句话了,平时三个人各自上班忙工作,家就相当于他们睡觉的一个场所,现在三个人都宅在家,我朋友夹在互不说话的父母之间,说自己很难做人。我感觉疫情折射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是对现代社会家庭关系问题的考验。
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日增数、看轨迹、看新增的中风险地区有哪些。从封城那天开始到封控升级,每天的新增都基本还是在150例以上,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封城到底是不是能真的控制住疫情。我们都管控如此严格了,怎么还能做到日增逼近200例的?我个人的感受是市政府目前并不知道具体的治理办法,他们只知道核酸一轮一轮筛。但做核酸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刚刚说的乘坐电梯物业不管控人数;核酸检测时人们具体应该间隔一米还是两米……医护人员24小时三班倒,凌晨才能吃到饭,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他们辛勤工作的价值是否有助于防控疫情,还是为了满足上面的要求而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我有个高中同学在朋友圈指责西安政府的治理能力过于低下,结果好多其他高中同学就在评论里骂他“不知好歹”、“有能力就自己去指挥”。我以为现在会是指出政府失责问题的时候,没想到身边这么多本地人还是愿意维护已经如此溃烂的服务机关,觉得别人就是在“黑我们西安”。我感觉这里面问题挺多的,比如人们到底能不能分得清政府与家乡是两个东西?以及,我个人觉得,故乡这种东西和父母是一样的,我们都没得选,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乡和父母都是有优缺点的,人总是带着滤镜去看,难免会失真。有的人爱歌颂爱维护,我只能说我们爱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吧。我们这个社会中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结果,其实是像泥土下的根须互相缠绕联系一样,不断生长而成的。
西安某小区(图片来源:西安网友)
生病的恐惧感
我昨晚看微博,有人说大家现在对感染者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初武汉的时候大家关心病人的身体情况、由衷希望每个人都能挺过灾难,但现在对感染者不是谩骂就是埋怨。我觉得说的挺对的,别人生病又不是别人想主动生病的,公布病例轨迹的时候一个个都骂人家东窜西窜,不安安生生呆在家里,但试问哪个人没有生活轨迹呢?甚至官方通报有时候连人家大名都写出来,真的很荒唐。生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我不敢生病,我感觉现在生了病比犯了罪还可怕。
说起生病,那天小区下午又来人检测了,我看电梯人太多了就走楼梯下去的,差不多下了能有三十层吧,在雪地里排队。回来以后第二天起来就感觉左腿肌肉酸痛,因为疫情我已经挺久没好好运动了。我百度了一下,可能是深静脉血栓,我吓了一大跳。好歹第三天觉得症状缓解了才放下心来,大概是楼梯走多了造成的。躺在床上时间长了会腰痛,每天和朋友互相提醒做提肛训练,目前就是这么边腰痛边提肛地生活着。这样高度管控的日子还会持续多久?我老觉得自己呆在家里不运动,迟早有一天会有各种病找上来,身体但凡有一点不对劲,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大家都会互相安慰说把隔离的生活当休息了,但我因为自己本身就被一些精神问题困扰,反而睡不踏实、睡眠时间也缩短了。每次看到大家在微博下评论,要求政府增加入境人员的隔离天数,我是真的觉得原来大家都不在乎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人啊!我呆在家都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了,更不要说人家被困在酒店里,真正感染的人更是不知道会被如何对待了。
现在两天一次的核酸是我唯一能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虽然西安冬天的雾霾还是很严重(我妈妈每到冬天都会因为雾霾咳嗽三个月),但我起码能看看一些树林和草地,让自己心情好一点。看到附近便利店的货架还是缺这少那的,如今不让出门采购,那人家开店的人要怎么生活?压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大山虽然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沉重得喘不过气。
最后说个好玩的吧。有天凌晨做核酸,我看见空空如也的街上开过来一辆雾蓝色的车,有点像那种星空棒棒糖的颜色。司机开过来之后就扔下车走了,随后上去两个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分别坐在主驾驶和副驾驶,把灯打开,在车里商量着什么。我当时觉得那一刻好魔幻,像是外星人来地球跟别人借了辆车准备去哪一样。再看看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在经历的,一瞬间恍惚,感觉也不像是能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我现在每天的基本生活就是起床工作、做饭、干家务、核酸,其余时间就是了解、打听各路信息看怎么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这些看起来都很基础,但一天下来也能让人身心俱疲。目前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公园边喝咖啡边听大爷吹萨克斯,想和朋友坐摩的去兜风,听摩的师傅拿方言骂别人“哈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