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极为罕见的一首伤感诗 美得令人心醉(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图片来源:Pixabay)

公元1069年,北宋王朝在旷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开始了震动朝野的“熙宁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不得不自请出京,怀着满腔郁闷忧愁到地方为官。1076年冬,苏轼卸任密州知州,继任的官员叫孔宗翰,出身名门,是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与苏轼私交颇好,临别之际,写了几首五绝赠给苏轼。1077年4月,苏轼就任徐州后,写了《和孔密州五绝》一组诗寄给孔宗翰,共五首,其中的第三首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解读的《东栏梨花》。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五绝的简单意思为:

如同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浓郁的春青色;飘洒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清明。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梨花淡白,柳叶深青,当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开满了徐州城。苏轼是文学家,还是书画家。这首诗的第一句以梨花的“淡白”对应柳叶的“深青”,色彩鲜亮,画面感很强,不但准确的把握住了暮春时节梨花、柳叶的特征,而且暗含几分伤春之感。第二句写柳絮随风飘飞,梨花盛开,动中有静,以“柳絮飞”回应“柳深青”,“花满城”回应“梨花淡白”。这种回复式的写法不仅不显得重复,更增抒情之感。

景色本是无情的,但观景的人是有情的。柳絮满天,梨花怒放,这暮春时节的美景在青春少年看来是“桃李春风一杯酒”(黄庭坚),但在40岁的中年人苏轼看来,却是相当伤感的。母亲、父亲、妻子先后离世,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春色难留,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啊!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带着满腔惆怅怔怔的站在东栏旁开得如雪的梨花树下,人生又能有几个清明看得这杨柳梨花?

将梨花比作雪或将雪比作梨花,在古诗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唐朝诗人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开”,写得充满了惊喜与赞叹,这惊喜与赞叹的背后是大唐特有的大气与豪情。苏轼在这首诗里前面已将伤春之意做了铺垫,所以第三句“惆怅东栏一株雪”,“惆怅”加上这个“雪”字,明明是春暖花开,却隐隐有几分冷意,显得凄清而怅然。

明朝人郎英认为第一句写了“梨花淡白”,第三句再写“一株雪”,重复了,所以应该把第一句改为“桃花烂漫柳深青”。清朝人俞樾站出来反驳说,第二句“花满城”是承接第一句“梨花淡白”的,这首诗叫《东栏梨花》,如果改为“桃花烂漫”则“花满城”就是指桃花了,不但与“一株雪”不相关,而且跑题了。

第四句则是第三句的补充说明,道出了诗人为什么要“惆怅”。在通行的解读文本中,“人生看得几清明”一般解释为“又有几人将人生看得透彻与清明”。这种解读,把“清明”当作词语来解,意为“清淡明智”,苏东坡当时内心苦闷,寻求看破与超脱,这种解释蕴含一定的哲理,当然解得通。

由于这首诗作于4月份,正是清明时分,或许我们能把“清明”直接理解为“清明节”,可能更符合此时苏轼的心境与本意,因为这首诗的主格调是感叹人生的短促。1075年,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38岁就自称“老夫”了,转眼间已经40岁了,感慨自己还能有几个清明来观赏这东栏梨花,则是极为正常之叹,也为这首诗再增几分悲凉色彩。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很文艺,化用了晚唐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将雪比作梨花,感慨不知道明年是谁在此饮酒赋诗,凭栏观雪,物是人非;苏东坡将梨花比作白雪,感慨人生还有几个清明可凭栏观梨花,人生短促。

苏轼的诗词,虽然不全是豪放而旷达的,但像如此悲凉的却也是极为少见。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笔法细腻,感慨尤深,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动人。

据《容斋随笔》记载,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极为喜欢《东栏梨花》这首诗,时常吟诵,击节赞叹不能自已。大诗人陆游评价说,苏东坡这两句虽然并非抄袭杜牧,但毕竟是前人已道之句,为何张耒还如此喜欢呢?应该是和苏东坡有同样的共鸣和感慨吧!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