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句老话 字字戳心(图)
9句老话,字字戳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中的名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吗?只要肯做,即便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即使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句话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原意为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行事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事情的不同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
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此句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君子》,意思是说,人一定要自爱,才会获得别人之爱;人一定要自敬,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4、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这句话出自《尚书·伊训》,原意为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
这两句话蕴意丰富。其一是宽以待人,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换句话说,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要宽容他人的过错,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其二是严以律己,要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自宋人戴复古《寄兴》一诗:“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意思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需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俗语,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此句语出《礼记·学记》,其意为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切切偲偲”,充分肯定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周易·兑卦》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互相受益,朋友之间的互学互助是增长知识、修养德行的重要因素。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古代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诗经·大雅·荡》有云:“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本意是说:老天生下众民,本来都是善的;出生后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很少有人能以“善道”自终。
这句话讲了一种人生哲理,其大意相当于俗语“善始善终”。“善始”就是“良好的开端”,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可是人们在许多时候,却因为日后成就的获得、地位的升迁、环境的变换、享乐的诱惑等,而改变初衷。因此,有“良好的开端”,未必有“良好的结局”。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演化自张载《西铭》中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为包括贫穷、低贱、忧伤、灾难等种种艰苦难挨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
9、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此句出自《资治通鉴》,旨在告诫人们,爱孩子如方式不对,这样的爱恰恰是害了他们。
这句古训背后有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资治通鉴》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最喜欢儿子中的两个:石宣和石韬。石宣是太子,而石韬被封为秦公。石虎让两个爱子按日轮换负责裁决尚书的奏事,并赋予他们独自决定赏罚且不需要禀报的权力。对此,司徒申钟劝谏说,赏赐或刑罚是君主才拥有的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太子的职责在于侍养父母,不当参与朝政,而今“二政分权”,两人分掌朝政,鲜有不发生祸患的。接着,他给了石虎“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忠告。可刚愎自用的石虎根本不听,为了显示对儿子的宠爱,让太子石宣出行祭祀时打着天子的旌旗,带着十八万士兵;让石韬出行时也享受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导致太子十分不满,暗中使人刺死石韬。石虎查明真相后,竟立即命人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杀死太子石宣,并诛灭全家。石虎死后,儿子们为争帝位互相残杀,后赵逐渐衰落,终至亡国。
《左传》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护孩子,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来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正道。如果爱不讲原则,则容易使孩子走上邪路歧途,最终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