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已被证实的神秘生物(图)


野马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绝种的生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世界上的未确认生物、传说生物、已灭绝生物数不胜数,它们因为无法证实而被视为神秘生物,但其中也有一些已被人类确认的动物,今天来介绍3种已被人类证实的神秘生物吧!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原产地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与中国的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另外有蒙古野马、准噶尔野马、亚洲野马等称呼,其祖先曾经遍布整个欧亚大陆,能从许多欧洲国家的史前洞穴壁画上看见大量形似野马的画像,约莫在14、15世纪时仍能在欧洲许多地区看见成群的野马,但受到人类捕杀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影响在19世纪左右已不见踪影。

蒙古野马的体长在2.1公尺左右,体重约莫350公斤,其四肢短粗,身上能看见2到5条明显可见的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现黑色,因此俗称“踏青”腿。它们于野外栖息于海拔700公尺到1,800公尺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带,并且能够忍受3到4天不摄取水份。会以6到15只左右进行群居生活,由一匹公马与数匹母马及其后代组成,幼马成长后,公马会被赶出去,母马则寻找新的种群加入,会有外来公马来夺取整个种群的情况发生。每一个种群会有明确的活动范围,每天以4.8到9.6公里的速度于草原上迁移,并在夜间聚集,会进行4小时的睡眠时间。

蒙古野马将芦苇、蒿子、芨芨等植物作为食物,能够将叶绿素从叶绿体中提取形成厚实的的胶体储存于喉咙后部,据说能够以此抑制病毒的传播,这说法也导致20世纪早期被许多狩猎者大肆捕猎。

起初社会大众认为野外环境已没有野马的存在,却在公元1879年被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于当时中国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发现,因此引爆后续的大规模猎捕行为,于1969年的野外个体的最后目击后成为绝响。后来经过世界各国对于野马的保护措施,以及野外放养的繁殖计划,逐年让蒙古野马从“野外灭绝”改善成为“濒危”状态,是动物保护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公元2018年,中国在新疆的普氏野马数量已突破400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野外种群也达到40匹。

秦岭大猫熊

公元1964年时,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动物学学家提出这种大熊猫亚种的存在,并由浙江大学的研究小组于2005年使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证实,取得动物分类学中的权威刊物《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的确认。秦岭大猫熊与知名的四川大猫熊于12000年前栖息于不同区域,发展出各自的差异,它的遗传基因更接近原始猫熊。秦岭大猫熊的外型是较小的圆头、较大的臼齿,脸阔且鼻梁短,皮毛则有暗棕色的胸斑与棕色腹毛,与四川大猫熊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秦岭大猫熊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到3,000公尺的中国陕西省秦岭山系南麓腹地,会以箭竹、伞竹作为它们的主要食物。秦岭大猫熊在生存上遭遇许多的挑战,比如争夺竹笋的野猪族群、蚕食竹林生长的外来树种落叶松、人类的林场开发等。对此它们活动区域中心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设立野外研究基地,进行对于秦岭大猫熊的保育工作。

鸭嘴兽

鸭嘴兽是一种罕见的卵生哺乳类动物,同时也是少数拥有毒性、电磁感应能力的哺乳类动物。鸭嘴兽具有的独特性,最初让它被欧洲生物分类学家认为是一种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构物种,现今作为澳大利亚的象征,能够在20澳大利亚分硬币的背面看见它的形象。最古老的鸭嘴兽化石目前为10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层所发现的,直到20世纪初遭到人类为满足动物毛皮的需求而遭到猎杀,如今在人工保护下尚未灭绝。

鸭嘴兽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与塔斯马尼亚州的河川,会在岸上挖洞居住,也会使用锐利、带有蹼的脚部在水中活动,能够在水中活动40秒的时间再进行换气,而其粗壮的尾巴能够储存脂肪。鸭嘴兽是一种夜行性肉食动物,会在清晨、黄昏时捕猎甲壳类或蚯蚓等生物,每天吃下体重20%的食物,而睡眠时间长达14小时。成体鸭嘴兽体重大约在0.7到2.4公斤之间,公、母平均体长则分别为50公分与43公分,会随着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它们经过4个月左右的哺乳期后会开始独立生活,而2岁半时为成年的年龄,野外环境最多生活11年,而人工饲养的寿命可达到17年。

鸭嘴兽的毒性与电磁感应能力是其独特之处之一,不论雌性、雄性的鸭嘴兽踝部都具有尖刺,雄性能够从踝部腺体分泌出毒液自卫,对于狗等小型动物相当致命,而对人类而言则会使人丧失行动能力,经过治疗后的痛觉过敏影响甚至长达数日到数月之久。除了海豚外,单孔目动物是唯一具有电磁感应能力的哺乳类动物,鸭嘴兽能力灵敏度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以为于嘴部的感受器官感应猎物的电场进行猎捕行动。

本文留言

作者水平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