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民族气节的佳作:〈采薇图〉(图)
〈采薇图〉是宋朝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材所作。图为〈采薇图〉局部。(图片来源:台湾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是宋朝画家李唐以商朝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材而创作出的作品,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极为杰出的作品,是南宋传世名画之一。
这幅画立意高洁,具有导正人心的作用,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曾称赞〈采薇图〉说:“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必藏三勒之使徒同为绘画的极峰。”
李唐与〈采薇图〉
李唐(1066年-1150年),宋代著名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等。
正当南宋因内忧外患而人心惶惶之际,某些官员丧失了民族气节,主张投降。面对如此的情景,李唐痛心疾首、感慨万千,于是拿起画笔,创作了〈采薇图〉,希望借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来“借古讽今”,谴责那些投降变节的行为。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和叔齐是商朝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不肯继位,要把继承权还给大哥伯夷,伯夷不接受,认为“父命不可违”,最后二人相继放弃王位,投奔周文王。
周文王死后,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伯夷、叔齐身为商朝遗臣,表示再也不吃周朝土地上的任何粮食,两人隐居首阳山,每天靠采“薇”这种野菜充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
〈采薇图〉蕴含高尚情操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行为,是中华仁人志士忠于祖国、抱节守志的优良典范,所以,李唐以伯夷、叔齐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采薇图〉,向世人传达他们崇高的精神。
画中,伯夷、叔齐两人的面容看起来都相当清瘦,精神上却如松如石般坚贞。其中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样貌平和、坚定;叔齐上身前倾,右手撑地,左手比画着,好像正在跟伯夷述说着什么,神情清淡优雅。
画中主食“薇”只是小小的一篮,而松与石则成了此画中的巨构。松表劲节,石喻坚贞,映衬出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高尚情操,食物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