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什么?(图)
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什么?(图片来源:Fotolia)
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分析,各界众说纷纭。在全球通胀(通货膨胀)高企的情况下,中国通胀数据处于低位甚至还在下降,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通缩(通货紧缩)。但是,中共官方和官媒接连否认,那么,其在掩盖什么?
中共擅长转移舆论视线,以达到其遮丑或掩盖真相目的。
例如,北京长峰医院4月18日发生令人痛心的夺命火灾,造成29人死亡。火灾发生后8小时,官媒《北京日报》才发出了一篇情况通报。而在此前后期间,中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和信息却遭到官方封杀。4月19日,才陆续有更多新闻报道发布出来。
而在4月20日的上海车展上,宝马MINI展台的工作人员发放冰淇淋时,疑似区别对待中国和外国访客。接着各类视频和信息充斥网络,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甚至霸占了几个位置,把北京长峰医院火灾的信息掩盖,不禁令人质疑:官方在背后推波助澜,在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共在极力否认和掩盖什么?
4月24日,官媒中新社旗下“国是直通车”发文称,通胀不等于通货紧缩,不应将低通胀或前期反通胀力量简单视为通货紧缩,中国不存在系统性和可持续的通缩压力。
4月20日,中国央行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4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通货紧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我们先看一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特征: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导致货币需求上升;二是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三是需求过热和供给不足,导致商品供需失衡;四是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的人群和行业,可能引起社会矛盾。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货币价值增值,物价普遍下降的经济现象。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货币的价值升高,促使人们减少支出和投资,导致经济活动放缓;二是债务负担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还款负担加重;三是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四是通货紧缩带来的价格下降会对经济中的不同行业和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通货紧缩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中国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共控制下的变异经济体系,因此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通缩和通胀特征来判断目前中国经济的状态。以上通货紧缩四个特征,中国已经出现了三个,通缩在货币方面也可体现在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投资或消费,人们需求不足、收入降低影响消费意愿。所以,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非典型通缩”。
但实际上,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经济衰退这个事实。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衰退是一个大的方向,这其中也包括外部需求减弱与脱钩,内部存在的多种问题。特别是金融空转现象是值得警惕的,目前货币政策已经很宽松,以至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准)的空间也不大了。以往股市和房地产是两个蓄水池,目前股市行情不好,沪指十年在3000点上下徘徊;房地产也无起色,这从最近几个季度地方政府土地拍卖情况可以得到证实。
大量泛滥的流动性无处可去,形成金融“堰塞湖”。即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不畅,金融系统中已形成了流动性的堰塞湖。在这样的局面下,货币政策宽松只是推高了堰塞湖中的水位,并未推动实体经济好转,却推高了金融风险。最后,这些流动性可能用于低回报、无效率的投资项目上,造成经济数据靓丽,但经济越来越冷。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衰退的迹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巨大,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应该越来越依赖于消费和创新,现下在中国的情况正相反。
其次,中国外贸面临不少困难。中美贸易战、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因素都导致中国外贸受到冲击,出口下降。4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例行会议上,中共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说,“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约因素。”
第三,中国企业盈利下降。经济衰退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许多中国企业目前债务压力过大,导致经营不善或破产。
最后,投资增长放缓。中国经济过去一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现在投资增长放缓,资本流动不畅,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阻碍。
这些问题加起来表明,中国经济处于衰退当中,这比通缩严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