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尊王攘夷的咀咒(图)
“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就明白以上这句话,就知道的“尊王攘夷”历史观。(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都有一种说法:“尊王攘夷”;这个词语最早见于《春秋》,但从此一直影响着东亚文化圈的国际秩序观,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咀咒。
尊王攘夷,说穿了,就是以为不断强调,自己的政治体制高人一等,别人是野蛮落后。那怕是近代中国史家,每当写到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与周遭民族文化的关系,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春秋战国时代诸国、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说成正统,周围的统统是蛮夷外族。仿佛只要将外来的一切人和事驱逐出去,则天下太平;若然中土的统治者能震慑着外族,更加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这种历史观之下,汉,因为建立了以知识份子为主的统治体系,四夷归顺,所以是民族的光荣,后来者亦以汉人自居。但史家对东汉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建立各国政权,亦没有清晰深刻的解说,只道那是近三个世纪的地区自治是黑暗时代。唐代君主,虽然是鲜卑人,但威震中亚,所以又忽然是民族荣耀。宋虽然先败于金,再被蒙古所灭,但什么靖康耻犹未雪,史家也要咬牙切齿地记上一笔,更将岳飞描绘成千百年来的民族神话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国仇家恨。大元虽然是蒙古统治,但时间短,所以又轻轻带过。大明错过了现代化,但也曾经有过郑和下西洋足以证明,曾经的国威有多厉害。大清,曾经有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后若然没有外敌入侵,就不会有百年民族耻辱。
“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就明白以上这句话,就知道的“尊王攘夷”历史观,所谓的汉族身份,其是是一直以来统治这片土地上的政治主旋律。为何今天的中国大陆,政治思想仍然停留在这种墙国的情意结?还不是尊王攘夷的阴魂不散?在廿一世纪,要是放不下封建帝国的观念,这个地方只有原地踏步,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近几十年来,历史研究已经转以着重从考古学、人类学甚至语言学,去透视过去种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而不再是以主观的角度,去判断朝代的治乱兴衰。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所记载的其实是人口、语言、文化和知识,如何透过互通互动的融和演进。历史有个可以被科学方法验证的理论,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群体,一旦与世隔离,这群人的生活水平也将会急速倒退。
或许有些传统历观信徒,会反对以上的推论;其实这种良性的辩论是好事。例如有人会说,明清海禁后,不见得当时的人均收入水平下跌;但观乎过去五百多年的历史,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世界的接触都没有完全断绝过,所谓海禁亦只是将对外的经济贸易关系,集中垄断在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手上,一方面维持那高度集中的权力和利益结构,另一方面以便利税收;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正是这个经济格局下的合理解释。事实上,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亦曾经一度盛行的类似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中西的差异,只是在于最终中国没有发展出真正的现代资本主义,而且某程度上仍然延续着过去封建农业经济时代的思想和格局。
重商主义的祸害有多大?阿当史密写了一整套《原富论》去解释,请恕我不在此重复。但有位学者朋友曾国平近来研究清末民初的《原富论》中译版本时,发现当时的知识份子,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将阿当史密的意思扭曲,本来反对重商主义的部份,竟然变成了支持由国家集权主导经济关系。当然,我们很难推断这些晚清民初的知识份子的动机,也有可能是因为某些概念,实在太过深入这个文化的底层,甚至连希望吸收外来思想的知识份子,也只有“洋学为用,中学为体”;学一半,不学一半,而且是真正有内涵的一半不学,只去学表面的一半。
以天朝自居,将贸易关系视为施舍,也是“尊王攘夷”的心魔作祟。从前的对外关系,礼部负责。礼部是什么?就是对内外的政治文宣,放诸现在就是外交部、中宣部等。事实上,那怕在 1978 年后,中国大陆仍然视各种经济关系为统治手段。为何要对中亚几个独裁专制政权输送 260 亿无抵押无偿援助?大家有听过古代的朝贡制度吗?外方夷狄只要向中土称臣,就可以得到“援助外交”。
援助外交纯粹只是为了面子吗?当然不是。化干戈为玉帛,听过吧?但在过去也曾经发生过,因为无力支付援助外交引起战争。明英宗时代,宦官王振代表了皇室向强大的游牧民族承诺了巨额的援助金额,但代表了朝廷的礼部却没有能力负担,金额落差引起了争端,瓦刺出兵,最终连明室君主也被掳走。历史会否重演?当然,今时今日不会再发生土木堡之变,但因为一带一路的资金不到位,却在已经微妙地在发酵;例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债务危机。
顺带一提,被尊王攘夷的咀咒所困扰的,不只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一样曾经以这四个字作为政治口号;尤其是日本,当年倒幕运动时一样是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但本质上,日本的倒幕和后来明治维新,不只是学习外来的科技,也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推行全民教育。日本脱亚入欧,中国却继续沉沦在昔日的帝王梦,继续以天朝自居,继续视经济贸易为统治手段,继续尊王攘夷,继续排外,继续国仇家恨,继续有义和拳,继续玻璃心。
(文件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