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命运多舛的“石刻之祖”石鼓文(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集大篆之大成 为小篆之先声
清代考古尊碑之风再起,石鼓文对书坛产生深远的影响。图为清王澍临石鼓文。(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石刻之祖”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传为史籀所书,雄浑朴茂,大器磅礴。因历代战乱频繁,命运多舛。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为秦国小篆先声,承前启后,在书法发展史上意义非凡。
石鼓颠沛流离 残缺不全
石鼓文刻于先秦时期。却在荒郊野岭饱受千年风雨侵蚀,直到唐初才于天兴县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古称雍州)被发现。
石鼓文第一鼓:车工·吾车篇。(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当时在十座顶圆底平、上小下大,类似馒头的大石头上,发现每座石头都有四言韵文的刻字。内容是记载秦国君臣狩猎、出游的情形,又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文字数量多达七百余字,可惜因风化磨损,残缺不全,仅剩二百多字可以辨识。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认为石头的形状像鼓,因此改称“石鼓文”。当时的一些书法名家,如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都非常推崇石鼓文,亲自临摹做拓。杜甫、韦应物、韩愈、苏轼等诗人都曾作〈石鼓歌〉加以歌颂赞扬,使其名声大振。韩愈曾建议移放至大学府供学术研究之用,免受日晒雨淋,惜未被采纳。十余年后,总算由郑余庆将其安置于凤翔的孔庙,但五代战乱中又散失了。直到北宋仁宗时,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凤翔为官,才于民间寻获,将石鼓置于府学中,但其中一个石鼓已被乡民截断做为舂米的石臼。
著名书画家皇帝宋徽宗惊叹石鼓书法之美,下令以黄金填注石鼓文,防止磨损;南宋时,石鼓被金人劫至中都燕京(今北京),剔去石鼓上的黄金,弃于荒野;元代时,太守郭守敬将其移到北京孔庙;抗日战争时期又随大批文物南迁。由于不断迁移和捶拓,石鼓表面毁损严重,其中一鼓已无字留存。
比金文更规范 体势端庄
石鼓文可以说是从金文过渡到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周宣王太史籀曾经改造、整理金文,着《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留传后世的大篆中保存较完整、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文比金文更加规范,但仍具有部分金文的特征。它的笔画两端都不出锋,有别于其他两头尖细的钟鼎彝器铭文。体势端庄,笔法方正,布局均衡,遒美异常,散发出雄浑古朴的美感,历来为书家所喜好。清代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评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轴。(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北宋以后,帖学大兴。直到清代考古尊碑之风再起,石鼓文对书坛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书家透过深入的临写和研究,将其精华融入自身的创作中。包括邓石如、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人,主要就是得力于石鼓文以形成自己的书风。尤其吴昌硕终身临摹不辍,成就最高,被誉为“石鼓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