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诲:什么是“圣人之勇”?(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孔子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有勇力、懂军事的人,孔子和学生们论道时,子路总是抢着说话,谈的最多的是勇敢、打仗,做事也冲动,孔子就想办法教育他。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让孔子带兵打仗,他会带哪个学生去?子路信心满满,以为孔子肯定会带他去。孔子却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原来,孔子认为,赤手空拳打老虎,不靠船只过黄河,这是蛮勇,不知死活地去冒险,他不会与这样的人共事的。反而是遇到事情懂得畏惧,才会认真谋划,这样的人做事才能成功。
后来,孔子将勇敢和强大讲得更深入。他曾与弟子谈及这世间的制胜之勇,孔子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养成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去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
1、尽人事后听天命
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
《论语・尧曰》一章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天命——无论是主张出世的道家亦或是强调入世的儒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奉为至高绝学。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劝诫众人知天命而行事,不可冒险强求。
“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十四章》)说的就是能成大事的君子,大都选择安心的处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最后一无所获。人面对困境之所以会有畏惧之心,主要在于仍旧有所奢求同时害怕失去,而孔子为众人开出的治心良方就在于学会“尽人事听天命”。
虽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虽发奋忘食,但早已看淡荣辱,悟到时势使然之妙。
2、遵天命后待时运
古人总把成败归结于三点: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往往居于首位。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心存远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总会给予他一个璀璨的前景。元人金仁杰在散曲《追韩信》第二折中写道:“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其中望江垂钓以待时运的,正是后来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只可惜,时来运转并非一蹴而就,绝大多数人往往在漫长的等待中丢失了内心的韧劲,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言在于告诫世人:往往正是最艰难的岁月,耐心熬过后便可知孰是强者。
内心强大的根源在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当然也离不开卧薪尝胆般以待时运的耐性。
古人总把成败归结于三点: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往往居于首位。(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3、悟时运后淡心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世名言。(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世名言,殊不知,此时的他正面临着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岁月——降职被贬河南邓州,然而从这寥寥八字却丝毫看不出他的困顿之情,反倒是能读出范公的强大内心。
中国历代志士,但凡可称得上内心豁达、胸襟广大的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一份超脱潇洒的淡然心境。从春秋战国的庄子、百里奚到魏晋陶潜,再到唐宋的苏轼、白居易乃至近代的胡适,他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乌云密布的黄昏,然而正是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为他们点亮了人生中最后的烛光。
淡然的心境,是儒家倡导的忘我,是道家常谈的逍遥,是佛家经传中的物空,也是深刻的自我修炼,更是能助你战胜一切的至上思想境界。
人活于世,不能祈求事事顺心,路路皆平,而当你步于荆棘之中恰逢心力交瘁之时,记得孔子所说的这番话:“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困斗之勇而是适于时势临大难且不惧的圣人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