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中國誌願軍在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挽救了臺灣和蔣介石政權。朝鮮戰爭的爆發,特別是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最終阻斷了中共對臺灣的收復。然而,瀋志華根據中、俄、美三國betway体育手机网 解密檔案研究表明,解放軍武力攻臺取決於國民黨軍隊的抵抗能力、蘇聯對解放軍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國援臺的政策取向等三個因素,真正阻止中共攻佔臺灣的,不是朝鮮戰爭和第七艦隊,而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毛澤東訪蘇 中共備戰攻臺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抵達莫斯科,當天晚上與斯大林會談。在談到建立海軍的問題時,毛澤東並非無意地順便提到,國民黨人在臺灣島上建立了海、空軍基地,而中共方面沒有海軍和空軍,難以佔領臺灣。「鑒於這一點,我們的一些將領主張呼籲蘇聯援助,即蘇聯可以派遣志願飛行員或秘密部隊,以便盡快拿下臺灣。」
對此,斯大林謹慎地回答:「援助形式需要進行周密考慮」,「主要的問題是不給美國人提供干預的藉口」。顯然,斯大林不同意讓蘇聯軍事力量直接參與攻打臺灣,但是願意幫助中國盡快建立海空軍。
訪蘇期間,毛澤東在想方設法與斯大林週旋,處理中蘇同盟條約問題的同時,仍十分關註解放軍攻佔沿海島嶼和備戰臺灣的軍事進展。
中共在明知海空軍實力不如國民黨,而蘇聯又不肯給予直接軍事支援的情況下,仍積極備戰,計畫首先解決沿海島嶼問題,再進一步攻佔臺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對臺灣的消極態度。
新中國成立時,美國政府曾傾向於不讓臺灣被共產黨軍隊所佔有。12月8日國民黨政府遷臺以後,鑒於臺灣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美國曾設想利用島內的自治運動來達到由美國控制臺灣的目的。當蔣介石從大陸撤往臺灣,並且加強了對臺灣的控制之後,美國設想以所謂獨立或託管方式,把臺灣與大陸分離的方案,都行不通了。
於是,問題的焦點就轉變為:為了美國的戰略利益,是否應該介入中國內戰,支持和援助蔣介石政權。這一點,鑒於毛澤東作為新中國最高領導人已經前往莫斯科而顯得尤為迫切。
12月30日,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8/2號文件「美國關於亞洲的立場」,規定「美國應當通過適當的政治、心理和經濟手段,利用中共和蘇聯之間,以及中國斯大林主義者和其他分子之間的分歧,同時謹慎地避免給人以干涉的印象」。至於臺灣,其「重要性並不足以採取軍事行動」。「美國應盡一切努力以加強它在菲律賓、琉球群島和日本的總體地位」。毋庸置疑,這份文件確立的政策就是不準備干涉中國內戰、不動用軍隊阻撓中共解放臺灣。
1950年1月5日和12日,杜魯門和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公開演講,宣布將臺灣排除在美國的遠東防禦線之外。同一天,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栗裕在軍事會議上提出:美國不可能派軍隊保護國民黨。他強調,美國已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人民解放軍進攻臺灣,它沒有理由進行干預,也難以同英、菲、日等盟國取得一致意見。
粟裕認為,美國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動員足夠多的軍隊在遠東發動一場重大的軍事衝突,他們不會派軍隊到臺灣,但可能會提供飛機、大炮和坦克。就當時美國高層的政策動向來看,他的判斷是對的。
中蘇同盟促美改變對臺政策
杜魯門選擇在這個時候發表「棄臺聲明」,目的就是要在中蘇之間插入楔子,防止兩國締結聯盟。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對此非常清楚,所以頻頻向毛澤東示好,不僅指示蘇聯駐聯合國的代表退出安理會,甚至被迫接受了中方關於中蘇條約有關協定的草案。
同樣,毛澤東為了表明與蘇聯友好、一致的政治立場,也做出了一系列敵視美國的舉動,如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駁斥艾奇遜的宣言,動手處理美國經濟合作署在華物資,並徵用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在華軍營等等。
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並公開發表。艾奇遜主張的政治基礎因中蘇結盟而告消失,他的對臺政策在國內備受攻擊。蔣介石則敏感地預言:「美國遠東軍事不能不重新部署」。
中蘇結盟後,美國明顯加強了對中國動向的監視。駐亞洲的情報機構不斷報告,蘇聯空軍的飛機已經進入中國沿海機場,中共軍隊在東南沿海「屯兵百萬」準備攻打臺灣;「鑒於蘇聯對中共的廣泛援助,國民黨政府成功防禦臺灣的可能性很小」。所有這些跡象都表明,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正在受到蘇聯「利用中共」發起的「新的、有力的挑戰」。
面對美蘇全面對抗的態勢,杜魯門頻頻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及各軍部參謀長會面,一項新的遠東政策開始醞釀並逐漸成熟起來。
其實,美國軍方從一開始就沒有理會國務院的對臺政策。中蘇同盟條約公布以後,美國軍人的立場更加強硬,特別是1950年4月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第68號文件(NSC68),從根本上動搖了白宮剛剛確定的對臺政策。
NSC68號文件對美國改變對臺政策產生了重要的、決定性的影響。它提出「全面、無差別遏制」的概念,即在全世界範圍內對任何威脅到美國安全利益的地區,進行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綜合遏制,並以此作為美國長期的戰略選擇。
該文件不僅大大加重了遏制政策的軍事化色彩,而且在地理上把遏制的範圍擴大到整個歐亞大陸。文件認為,「共產黨在中國的成功,加上南亞、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為蘇聯進一步入侵提供了跳板」和「擴張的很好機會」,「遠東局勢進一步惡化」。無論如何,「蘇聯控制歐亞大陸的潛力,在戰略上和政治上都不能為美國所接受」,美國必須制止蘇聯的擴張,擔負起保衛自由世界的任務。
文件甚至斷定,蘇聯很可能在美蘇對抗中的所謂「鬆軟地帶」採取軍事冒險行動。面對蘇聯的戰略擴張態勢,美國必須全面遏制,因為「自由陣營的任何一處失守,都將意味著自由陣營的全線受挫」。
NSC68號文件的形成,標誌美國一個新的戰略思考和設計體系建構完畢。很明顯,遏制中國就是遏制蘇聯,阻撓中共解放臺灣,已經成為防止臺灣成為蘇聯遠東戰略勢力的重要一環。
從4月至6月,美國國防部不斷有人提議推翻杜魯門1月5日聲明的政策,盡一切力量保住臺灣。理由就是情況有了新的變化,「蘇聯已經接管了共產黨中國」。6月9日,約翰遜甚至要求參謀長聯席會議考慮「出動美國軍隊阻止對臺灣的進攻」這樣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6月14日,麥克阿瑟在一份給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備忘錄中說,臺灣是美國從阿留申群島至菲律賓的遠東防線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如果發生戰爭,美國能否守住防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臺灣是否在友好或中立政權手中。麥克阿瑟再次將臺灣比作不沉的航空母艦,認為臺灣的最終命運取決於美國,歸屬問題應重新考慮,美國應採取斷然措施,不讓臺灣落入共產黨手中。
麥克阿瑟把這份「保臺意見書」交給了來東京訪問的約翰遜和布萊德雷。6月24日,即朝鮮戰爭爆發前一天,約翰遜和布萊德雷帶著這份「保臺意見書」離開東京回國。臨行前,約翰遜甚至向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表示了對臺灣實行軍援的「懇切」態度和決心。
至此,美國對臺灣的政策已經完全轉向。一旦合適的機會和條件出現,新的方針和政策就會應運而生。這個機會和條件可能是毛澤東攻打臺灣,可能是金日成進攻南朝鮮,也可能是中共軍隊越過邊界支援越共對法作戰。
實際情況是,6月25日爆發了朝鮮戰爭。
来源:《文史參考》雜誌
短网址: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 榮譽會員:每位 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 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