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管齊下催生育,民眾反感聲音四起:生娃真是好事,還用天天催?(圖)

作者:陳筠 發表:2024-11-06 22: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催生
2022年5月12日,浙江臺州一家醫院護士照看新生兒。(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1月6日訊】臺北—中國為提高生育率不遺餘力,除了中國國務院近期推出多項生育和住房獎勵措施外,也傳出基層部門給民眾打「催生」電話的消息,甚至還有「催生辦」直接登門拜訪並訓斥年輕人「不生小孩是千古罪人」;而中國官媒為了配合政府政策,發文稱「孕育會使女性變得更聰明」,更是引來大批網友嘲諷:「如果生孩子是件好事,還用得著天天催生嗎?」

10月30日,中國國家衛健委旗下公眾號「健康中國」發表《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處》的科普文章,稱懷孕能緩解痛經、減少子宮肌瘤和巧克力囊腫的風險、降低癌症發生率並讓女性更聰明。該文被認為是對「一孕傻三年」說法的反駁,旨在呼應中國國務院10月28日出臺的強化生育政策。

催生招數多

但「懷孕讓女性變得更聰明」的說法一出,立刻登上微博熱搜,並引來大批網友聲討:「政府為了催生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什麼招都想出來了」。

有網友說:「真的覺得女人很好騙嗎?如果生孩子是件好事,還用得著天天催生嗎?」也有人說:「我聰明,所以我不信忽悠」;還有三甲專科醫院的婦產科醫師也跳出來反駁說,不只一篇文獻證明,懷孕以後女性的大腦結構會發生結構性的轉變,會讓腦灰質明顯縮小,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記憶下降、判斷力下降等症狀,但這些都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而恢復。「退一萬步講,即使懷孕不會讓女性智商下降,那長期的睡眠不足總會吧?看到這條熱搜,我只想說4個字:吃相難看!」

更有甚者,有網友張貼重慶「催生辦」登門拜訪的視頻,工作人員自我介紹就是以前的「計生辦」(計畫生育辦公室),然後大聲喝斥青年趕快生:「結不結婚我不管,但你一定要生小孩,在外面多找幾個女朋友多生幾個行不行,你33歲還不生小孩是犯罪」,甚至身邊帶著一名女子跟青年介紹說,「她專門幫人生小孩,可以生五個,幫你完成指標。」

中國《財新網》日前也報導,有基層部門直接致電居民詢問懷孕計畫,疑似「催生」,四川、福建都有女性對於頻繁接到「你懷孕了嗎?」、「上次月經什麼時候?」等電話,覺得被冒犯。據報這些「催生電話」跟當局實行「人口動態監測」和社區生育服務的部分措施有關。

這些光怪陸離的手法,都是為了刺激中國生育率。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2023年末中國人口為14億零967萬人,較前一年減少208萬人;出生人口則進一步減少至902萬人,比2022年少了54萬人,反映中國人口近年來加速萎縮。

強化生育政策

中國國務院10月28日發布「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文件,希望通過「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等四方面的13項措施,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刺激中國生育率。

國家衛健委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份實施不同層級的生育補貼制度,並將提高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費用的個人所得稅扣除額,從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同時,超過20個省份也把輔助生殖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支持生育困難群體。各地並普遍延長產假至158天及以上,設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產假、5至20天不等的父母育兒假。此外,還將加強公辦托育服務,開展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倡導新型婚育文化。

一些地方配合政府政策,展現積極的態度,紛紛出臺各種財政補貼方案。山西呂梁民政局公告,自2025年1月1日起,給予35歲前結婚的女性1500元的結婚獎勵,且生育一、二、三孩的家庭可分別獲得人民幣2000元、5000元、8000元的生育補貼。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10月25日出臺文件,表示對於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給予一次性生育獎勵7000元、13000元人民幣,並對生育後三年內在上猶縣購房的,分別給予1萬元和2萬元的住房補貼。產假優待則從188天增加到218天,並可享受在崗期間的工資、績效與福利待遇等。

教育、住房支出高

但這些看似優惠的措施,在中國女性的眼裡,卻並不怎麼具有吸引力。來自南京的馬女士今年39歲,育有一個4歲的孩子。她對美國之音說,她不會想生第二胎或第三胎了,因為小孩的教育支出很高,政府的獎勵措施一點也提不起她的興趣。

她表示,中國的父母都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不希望輸在起跑點,所以基本上每一個家長都會給孩子補習,英文是一定要補的,其他的像是音樂類的,男生通常會學小提琴,女生學鋼琴、古箏,還會去學至少一項體育,像是游泳、兵乓球或羽毛球,而舞蹈、散打(類似武術、功夫)也有很多小孩在上,「補四科是最基本的,而且都是在學齡前就送進去了。」

馬女士說,以一堂課一小時差不多落在100塊人民幣來計算,各科一個禮拜至少一堂的話,有些還會有兩堂,代表一個月光是補習費就要將近2千塊錢人民幣。一個孩子尚且如此,如果生三個,達到政府所謂的三孩目標的話,每個月光是補習就要至少6000元,尚不包括幼兒園學費、旅遊娛樂等,對一個家庭來講,是很大的負擔。

她表示,孩子的接送、照顧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很多都是一胎化下的父母,代表一個家庭要撫養四個老人,再加上小孩,壓力真的很大,「現在幾乎沒有生三個了,基本上一個就好」。

40歲、在廣州從事傳媒工作的徐女士,則是立志跟先生當不生孩子的「丁克族」。她也對美國之音說,在中國培育孩子的費用太貴,自己負擔不起「天價幼兒園」。另一個問題是住房,儘管中國官方一直倡導劃分片區、就近入學,但「學區房」的問題始終無法根治,一些有比較好的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學校,也就是所謂的重點小學,其附近的房價就變得非常高,「天價學區房」也應運而生,所以為了孩子的教育,家長首先要花大錢去買一個非常昂貴的房子,而在孩子長大後,走入社會戀愛結婚,有房有車成了必備的條件,又是另外一筆很大的開銷。

不想被孩子束縛

徐女士說,過去中國人的觀念是「養兒防老」,但現在的世代已經不會這樣想,包括她自己也是。她認為,生孩子就要對孩子負責,既然不能提供給他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讓他在內卷的競爭壓力下過上「人上人」的生活,那乾脆不要讓他來到這個世界上。

徐女士還補充道,她現在自己的生活壓力已經很大了,比較想要輕鬆自在地過日子,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想要買什麼就買什麼,想要去旅遊就去旅遊,不想被孩子束縛。

中國過去長期實行一胎化政策,當年在計畫生育推行之初,晚婚視為是減少生育的首要舉措,因此,當代中國若想恢復生育的活力,自然也要從鼓勵適時婚配開始。然而,根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2023」的數據,截至2022年,中國單身人口超過2.4億,到2024年底,很可能會變成3億,差不多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單身。

中國民政部11月1日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登記結婚的夫妻共474.7萬對,比去年同比減少94.3萬對。

住在上海、38歲未婚的張小姐告訴美國之音說,現在中國的經濟並不好,她自己的工作壓力很大,外面租房的租金又高,疫情後擔心工作不保都已經來不及了,實在是沒有時間和心情去約會。而且結婚的話,男方必須準備好房子,上海的房價又很貴,年輕人根本買不起,「哪敢結婚,結婚了又哪敢生育?」

她說,中國各種荒腔走板的事情很多,催生是非常蠢的動作,「別的事國家拿捏,但我老百姓不犯法,生育與否是我自己的事,外人干預不了,就是這樣!」

社會轉型

臺灣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盧宸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的低生育率現象經歷了從政府強加的一胎化政策,逐漸演變為如今「不敢生」與「不願生」雙缺的內生性問題。這一轉變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中國整體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女性性別價值觀的轉變。

她表示,中國青年世代面臨很大的現實壓力,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類似心理學「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說法,意旨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突破結構性限制,最終也是徒勞無功。在這種情況下,要他們去發展人生後續的結婚生子階段,去承擔生養孩子的長期成本與開銷,會變得比較猶豫,因為要平衡工作和家庭這兩方面,對他們是一個很沈重的負擔。

盧宸緯還表示,中國大陸目前還是一個以父權為重的社會結構,其文化價值觀與職場價值觀也是如此,但中國女性的性別意識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女性在既有結構中,對於她們自己所受到的限制或壓迫,或是傳統分工加諸在她們身上的刻板印象與角色期待,有著更多的覺察跟反思,這是一種趨勢。

強調自我實現

盧宸緯說:「還是有許多女性願意走入婚姻,然後生養孩子,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她更看重擁有自己的夢想,然後把重點放在自我實現,活出自己要的樣子,而不是只是像過去那樣,只是去回應、順應社會對傳統性別分工、性別角色的那個期待,然後去把婚育當成優先的選項。」

她說,如果這種文化價值觀或職場價值觀沒有獲得根本性的改變的話,女性生完孩子再回到職場的處境可能只會變得更加不利,資方會認為僱用女性的成本很高而降低僱用女性的意願,但社會上又會認為政府都已提供了那麼多這麼好的措施予以支持,為什么女性還不願意生?這樣一來,反而加重社會對女性有更多的刻板印象,以致女性可能要去承擔更多的責難,這是比較令人擔心的惡性循環。

美國之音原文鏈接《中國多管齊下催生育,民眾反感聲音四起:生娃真是好事,還用天天催?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