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人不可能做到的50件事情

68年前,魯迅先生提出一個設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2001年是中國年」加上「全球經濟衰退,中國一枝獨秀」加上「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投資最安全的國家」諸如此類的說法令國人不自信都不行。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正在進行中的2002年,我們還是很容易就能找出中國人不可能做到的50件事情,它們在這一年將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顯然,這與國內傳媒眾口一辭對中國2002年的樂觀預言背道而馳。

  離婚率不可能下降

  婦聯說,全國的離婚率在四年中連續基本持平。民政部的數字是,1990年,中國有951萬對登記結婚,1995年為934萬對,2000年為848萬;1990年,中國離婚數為80萬對,1995年為105萬對,2000年為121萬多對--結婚人數逐年減少,離婚人數逐年增多。為什麼婚姻對中國人吸引力減弱?離婚率排名全國第二的上海所做的「中國離婚調查」課題顯示:在70多種離婚原因中,婚外性行為高居榜首,且發生婚外戀的女性多於男性。

  各城市不可能不攀比競建摩天大廈

  世界最高的12座建築,中國佔了一半。「9.11」沒有嚇倒中國人,中國在建與籌建的摩天大廈有:300多米的望京大廈,330米的北京國貿三期,466米的環球金融中心,510米的世貿中心,520米的亦莊「世界第一高樓」,還有福州、廈門……龍永圖在《冷眼看世界》一書中從埃菲爾鐵塔和東京塔想到「只有你感到渺小無力時,你才會相信它的高大和萬能。這或許也是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樓房和高塔越建越高的緣故吧。」那麼再看看我們的標誌性建築吧。

  城市建築設計不可能形成中國流派或個人品牌

  北京建築設計在賣個人品牌,保羅.安德魯、貝聿銘、約翰.丹頓,黑川紀章;大城市像樣的大工程都搞國際招標,顯出對國內建築師的不放心;吳良鏞的民居是因地制宜不便克隆,張永和的非常建築網站極富創意,但更多人把他看作是建築思想家和建築藝術家,而不是建築設計師。當然,中國的建築99%是由中國人建築設計的,但誰記住了是誰的傑作呀?

  城市之間的排名不可能停止,而且會愈演愈烈

  關於競爭力、城市品牌、發展模式、城市魅力、GDP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國城市之間的排名不可能停止,而且總是藉助傳媒之口,展示出城市之間為了現代現代更現代化所做的種種努力--在偌大中國,找出「安於現狀」、「小的就是好的」城市是困難的,大家都有「不發展,毋寧死」的決心,從未想過零增長也是城市發展的另一模式,從未想過更人性更生態更享受的模式。

  股市不可能進入牛市

  今年專家論市眾口一辭:主基調是調整。管理層對市場的整頓將持續至2002年,但政策又傾向於股市保持平穩,所以2002年大盤將以大幅度的區間震盪形式運行,預計上證指數高低點大致在1500點到2000點之間,全年有兩次較理想的入市機會,春節前後是小機會,10月份前後是大機會--這算樂觀的了,「5.19」行情不再。

  中國不可能出現整體成型的中產階級

  中國的中產階級在哪裡?他們淹沒在寫字樓、股市、車流、信用卡族和潮流社區中,並不太張揚。有說法稱中產階級在中國15.4%。在各消費領域,公眾對其的定位暫時仍以白領或職業經理人或老闆代稱。即便在中國最富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多元、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深圳市,找出這樣一個階級仍然困難。在公眾看來,中產者是貧富分化中的贏家,勝在職業和物質,而不是別的。現在電腦體育彩票一年就製造了817個百萬富翁,他們可除了錢,哪點都不像中產階級。

  中國不可能避免大量失業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說:「入世後能夠每年增加200萬至300萬個就業機會,但在入世初期(3至5年內),一些技術含量低、競爭能力弱的傳統行業和農業將受到較大的衝擊,結構性失業比較嚴重。」比如汽車、冶金、石化、糧油加工、電子通訊設備等行業。另外,由於我國小麥、大米、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價格高於國際市場,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將不可避免,將直接導致大量失業。目前出現了農產品大積壓的「新東北現象」,成本比美國高一倍的東北大豆有七成積壓在農戶手中。

  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放開

  不放開,只鬆動,這是中國戶籍制度的現狀。沒有戶口則享受買房買車受教育的不平等待遇,連銀行賬號都不能挂失,外地人才要麼忍受,要麼離開。居然有城市管理者害怕「如果無條件地放開,有可能把西部有限的資金和人才都吸引過來,對西部大開發也不利」,真高尚!

  經濟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不可能取消

  忽然一夜外商來,千市萬縣經濟開發區成立。稅收減免、設施提供、政策扶持、審批綠燈,為了招商,甜頭多多,給了外商眾多超國民待遇,別說民營企業、就是國有企業也難望其項背。現在入世了,平等競爭,而政府的承諾與政策的給予可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改變的事。

  個稅起征點不可能突破800元

  2001年中國個稅收入在所有的城市全面告捷,皆呈升幅。在最合理個稅起征點上,雖然調高呼聲不斷,但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一句「今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不會調整」已經一錘定音,1980年的800元起征點標準照常執行。這種形同「全民稅」的方式不一定真的調節了貧富差距,而國家期望個稅的增長使財政更豐余。

  銀行壞賬不可能靠資產管理公司接管解決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分別佔中國銀行呆壞賬20%以上,長期以來對賴賬者的隱瞞和縱容給社會信用起了非常惡劣的「表率作用」。銀行不追賬的行為,直接鼓勵了社會上不守信用的人。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呆壞賬,直接的惡果就是銀行推卸責任的行為被合法化,把真正威脅中國社會信用的問題忽略了。銀行還在「謹慎」地選擇性公布賴賬者名單,這有助於更多的呆壞賬產生。

  某一隻或某一類股票「獨領風騷」的場面不可能再現

  還有龍頭股嗎?從1月股市行情來看,要麼一起高臺跳水,要麼千隻股票齊舞。早就不相信風險自負的股評人士了,說不清誰是主導產業,國際游資又來了,加上市場監管風聲鶴戾,投資者對市場和企業的預期機制紊亂得緊。

  民營企業不可能進入全球500強

  海爾、華為、長虹、用友、希望等企業巨頭均發出過進軍全球500強的宏偉誓言,但光靠賣產品一分錢一分錢地原始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不時還受政策或市場環境的左右,股票不好不壞,步子不緊不慢,500強門都沒有。同行巨頭們綁在一起進入500強是可能的,但讓他們綁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個人信用評估體系不可能建立

  是的,現在不僅有,而且國家和銀行鼓勵個人信貸,但這遠不等於中國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業已建立,你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了,這樣的個人信用只是個假工程。所以,手機欠費者、醫院逃費者、銀行賴賬者都存有僥倖心理。

  投資觀念不可能代替儲蓄

  中國人的錢61.2%存在銀行裡,12.7%買國債,12.1%買股票,14%買人壽保單、基金、企業債券等其它品種。為什麼存錢?前四位的理由是防備急用、為了孩子上學、攢錢防老、買房裝修。直到2001年第二季度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才顯示,只有6.9%的中國人選擇「購買其它金融資產」為儲蓄的主要目的和用途。雖然城市裡有了「零儲蓄族」和消費信貸,足彩、股票、國債也是心水投資品種,但是「手裡有糧,心裏不慌」的傳統心理決定了中國人的投資觀念永遠排在儲蓄後面。

  消費者不可能跟菸草公司打贏官司

  菸草公司通過每一盒香菸告訴公眾:吸菸有害健康;同時,他們是多麼為自己的香菸品牌擁有廣大煙民而得意洋洋,他們是如此地削尖腦袋要為香菸做廣告宣傳。菸草公司獲取了像製造毒品一樣豐厚的利潤,以納稅功臣自居,中國煙民的受害程度和廣度世界第一,卻難以企望像英美等國煙民一樣,狀告菸草公司的身體侵害而贏得百萬千萬元的賠償。

  市場銷售不可能不打價格戰

  價格戰,是市場營銷的最低層次,兩敗俱傷事小,關鍵是傷了企業的品牌和元氣,守著偌大的市場份額也乏利可圖。中國消費者相繼從彩電、電腦、汽車、手機、空調等多種產品價格戰中嘗到了甜頭,而商家也形成了市氣一淡便競相降價的慣性。而現在價格戰從國內打到海外,弄得經貿部長石廣生大聲疾呼:出口企業別再干自相殘殺的蠢事。中國的彩電和自行車等出口產品的海外惡性競爭導致反傾銷,最終丟掉了市場。

  降價的商品不可能比維持原價和漲價的商品多

  入世不等於降價。雖然國內商品70%的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平均價格,但中國從2001年12月起進入長達5年的WTO過渡期,降低關稅、行業准入也是一個逐年逐地漸進的過程,降價不會在今年一蹴而就,而銷售商肯定會在其間實現其最後的暴利。況且,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數據表明,小轎車、彩電、音響、空調的國外價格確實低於國內,但食品、日用品、冰箱、電風扇的國外價格均高。所以,買房、買彩電、電腦可以等降價,其它就不一定了。

  百貨零售業不可能像家電行業做跨國公司

  中國實際吸引外資累計突破3500億美元,佔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總量5%強;但中國也是跨國經營的小國,目前跨國投資總額只有76億美元,佔全球對外投資總量的0.1%。中國的跨國投資以家電行業為先導,海爾、康佳、TCL、創維、長虹都有國外分廠,另外青島啤酒、廣州捲煙一廠、萬向節公司也在國外設廠,而百貨零售業雖有國美等零售商的跨國口號,但迄今仍只見沃爾瑪、家樂福「入侵」
中國,不見中國的百貨零售業在國際連鎖。

  國產手機不可能佔據中國手機市場半壁江山

  2001年國內廠商在手機市場的佔有率已經達到15%。業界最大膽的預測是:國產手機開始反攻,2002年市場份額將達30%,佔據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會在2003年。雖然新批准的19家CDMA手機生產企業中,國內企業佔了18家,雖然寧波波導上了手機產銷量排行榜第5名,科健和海爾緊隨其後,但其品牌影響力與諾基亞、摩托羅拉簡直不具備可比性。看看三大城市的最愛品牌手機用戶調查,沒有豢釷槍(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