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Czar Nicholas‖)一家遭布爾什維克黨人殺害的八十週年,俄羅斯在聖彼得堡的彼得與保羅大教堂舉行隆重的葬禮,安葬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遺骸。俄國總統葉利欽夫婦出席葬禮併發表講話。遺憾的是香港中文傳媒幾乎都未報導這條極具時代意義的新聞,而僅有此新聞的前期報導,多都渲染「遺骸真偽」之爭,左派報章則突出宣傳「血腥的尼古拉」。歷史就這樣被扭曲著。
二十世紀是俄國的血腥世紀
末代沙皇遭滅門之誅是本世紀最殘酷最嚴重的恐怖事件之一。它成為共產革命、帝制與宗教的歷史定位的交叉點,因而在俄羅斯留下巨大傷痕也引起爭議。葉利欽(Boris Yeltsin)在葬禮上的講話,代表了癒合國家歷史傷痛的普遍願望:
「我們必須公布真相,尼古拉二世及其家族遭集體槍決,是我們歷史中最可恥的篇章,我們希望以安葬這些無辜的受害者,為我們的先人贖罪。我們要以懺悔來告別這個世紀,對俄羅斯來說,這是一個血腥的世紀,令俄羅斯失去和諧的世紀。」
葉利欽還說這場葬體是「人類正義的顯示,人民團結和集體懺悔的象徵。」一位著名的音樂家羅切波羅切維奇也對記者說:「這不僅是葬禮,也是國家的悔悟。」
這些滿懷宗教誠意的話語,含有俄國人對東正教因沙皇葬禮產生分歧的關切和深刻的歷史反省。
列寧親自下令處死沙皇一家
究竟是誰如此凶殘地把末代沙皇連家人一齊殺光呢?過去的蘇共和今日的中共都這樣解說:「當年為防止白軍劫獄,當地的革命政權把沙皇及家人處決了。」意即革命需要被迫為之,責在地方。而通常則採取愚民政策,避免提及此事。
真相卻是另一回事。早在戰前托洛茨基的回憶錄中便已詳述十月革命時,布爾什維克上層對處理沙皇的兩派意見。由於俄共對德媾和時,德國堅持要沙皇簽署和約,使列寧一派看到沙皇的存在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極為不利,只有處死沙皇全家才能徹底摧舊王朝復辟的機會。托洛茨基說,「是列寧親自下令處決沙皇的。」他則主張公開審判。
直到一九八九年十月革命節,才有學者公開證實列寧的貼身衛士阿西莫夫有如下回憶:他將處決令送往發報室,發給看守沙皇的秘密警察「契卡」,並帶回電文,嚴加保密。
而處決沙皇的時機則是有白軍向囚禁沙皇一家的葉卡捷琳堡逼近。當地契卡頭目尤洛夫斯基按中央指示帶領十幾名搶手把沙皇一家騙到地下室行刑。詳情以美國學者羅伯特馬傑所著《尼古拉與亞歷山德拉》一書所述最為翔實。
槍決後毀屍的經過,則有參與者、曾任駐波蘭大使的沃依柯夫等人回憶透露:屍體被斧鋸肢解、灑上硫酸、棄於廢礦井,歷時三天。遇害者計沙皇夫婦、四位女兒,一位兒子、一位御醫、三名很待從。
蘇共為掩蓋罪惡,後來把關押處決沙皇的房子徹底摧毀,連紀念女皇的葉卡捷琳堡也改名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現已改回原名)。但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秘密地尋找沙皇一家的遺骨。終於在一九七八年被一位有專業訓練的調查員發現滅屍現場,他在草地上找到鑽石首飾的碎粒,繼而在礦井中發現沙皇與家人遺骨(有斧鋸痕跡)及遺物若干。
直到一九九一年蘇共倒臺後,發現遺骸之事才得以公開,俄國政府撥巨款,請專家對遺骸進行了幾年的法醫驗證與DNA脫氧核糖核酸檢驗。專家們作出了百分之九十八的肯定判斷(只有沙皇幼女及兒子遺骨不在其中)。
一九○五年流血事件真相
雖然後來有過一些餘波,但沙皇及家人遺骸被確證,是廣被接受的結論。沙皇一家被殘殺的故事不僅有很多出版物加以記敘研究,而且,不止一次搬上銀慕拍成電影。
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評論,也有新的發展。被蘇共稱為「血腥尼古拉」的這位末代沙皇其實只是一個優柔寡斷、不失人情味的皇帝,他曾致力改革,變絕對君主制為君主立憲制,召開首屆杜馬議會制憲。
一九○五年一月在冬宮前面發生了「流血星期日」事件,軍隊開槍鎮壓示威工人,死千餘人,傷二千餘人,全國一致指責沙皇。但調兵進城指揮鎮壓的是大臣梅斯基,沙皇當時不在聖彼得堡,也沒有下令開槍。後來其謀士要他公布真相以重建威信,被他拒絕,他不願讓忠於他的軍隊與大臣受過。尼古拉治國無方,解決不了民生問題,更對付不了戰爭與革命,一九一七年被迫退位,被克倫斯基臨時政府監護於西伯利亞和他所鍾愛的家人過著恬適的農家生活。列寧推翻克倫斯基之後,凶兆才降臨沙皇一家身上。
- 關鍵字搜索:
- 俄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