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宜昌三峽壩區,南京大學歷史系講師吳桂兵向記者披露,1999年,該繫在秭歸檯子灣遺址的一座石墓中,發現了一棵鎏金搖錢樹。這一考古發現一直沒有對外公布,這棵搖錢樹的出土,改寫了湖北沒有搖錢樹的歷史。
據吳桂兵介紹,作為一種寄託古人祈求財富和避邪願望的隨葬器物,搖錢樹在我國出土的數量已達數百件之多。以往的發掘表明,搖錢樹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青海等6個省。而秭歸檯子灣遺址發現的這棵搖錢樹,年代約在東漢晚期至三國,是目前三峽地區惟一一件鎏金搖錢樹。這一發現,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搖錢樹地理分布狀況的認識。
這棵鎏金搖錢樹製作精美,保存較好,最大的葉片長達21厘米。樹上題材豐富的飾物令人驚嘆:樹頂挂飾的蟾蜍托日月,樹根部分的龍、像,樹枝、梢上的龍、鳳(朱雀)、戴冠持幡的道士、蟾蜍、馬以及獸首人身的神物等,無不栩栩如生,枝身上還掛滿圓形方孔錢。
這些都為研究當時三峽地區的社會狀況,特別是宗教、神話、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樹上出現了較完整的宗教人物,這與以往隨葬品上彫刻的西王母等神話人物有很大不同。
楚天金報
- 關鍵字搜索:
- 三峽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