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改革開發後,在全民「向錢看」的橫流衝擊下,老師隊伍也絕不落後,一洗中國歷史上的老師以「清苦」為榮的光榮傳統,也伸出兩條孔武有力的雙臂,道貌岸然但又無情地攝取著會使自己沾上銅臭氣味的財富。
下面談談我所見所聞的幾個事實:
八十年代最初期,那還是才改革開發,我孩子因為搬家而轉學,轉的並非重點中學,而是就近學校。該校人員熱情地接待了我,校長來了也與我談了幾句,後來就讓我和孩子坐冷板凳,幾小時都不管,後來才發現,他們以為我有錢,可以資助他們。當然那時這還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但我意會到了,我是同情他們收入低,經費缺,老師住房緊張,但以這樣的方式撈錢是不正派的,後來他看我態度比較強硬,而我一再強調,我孩子是住你學校招生區,這是你們必須收的,當然,最後還是我勝利了。
以上這事是發生在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就「明碼標價」了,聽說北京石景山小學,收一學生的起價是12萬元。讓我們看看12萬是怎樣一個數字:北京一個下崗工人的月補助是270元,12萬元就意味著400多個月,或近40年的收入總和,也是一般工人10多年的收入。
我有一個朋友,他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但為了孩子前途,想轉一學習質量較高,但不突出的區重點學校。該校開價7萬元,還好他單位比較有錢,給他支付了4萬元,自己出3萬,孩子才得以上較好學校。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當時隨著改革開放,清華大學因搞高尖技術有經濟效益,不少老師已發財,而與之齊名的相距幾乎是咫尺之遠的北京大學,還是窮得瘦骨伶仃,因為他們把筆桿咬斷了多少根也掙不來幾個錢。其時,一個財大氣粗的西北石油部門找上門來,財神爺來誰不喜歡呢?他可以資助幾百萬元(在當時是一筆大數目),條件是請北大代賠近一百名學生,而四年後這些學生一定要給發正式北大畢業文憑。在巨額金錢誘惑下,不少領導動心了,但當時這個腦筋「僵化」的校長周培源堅決反對,他主張一定要保持北大學生的質量,保護北大名譽。可以代培,錢可以照收,但學員必須達到北大畢業生標準才能取得北大文憑,不能花錢買北大文憑。石油部門領導一想,我錢也花了,要是四年後,一個文憑也沒得到,那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嗎?最後這筆交易還是談崩了。我想要不是「不識時務」的周培源從中作梗,這筆交易說不定還能成功,與之有關的科室職工都可以發一筆小財。
我聽說現在北京一些市重點中學教師,月收入都在萬元以上,這就高出職工平均收入的十倍。他們已列入除經商外的高收入「行業」。
當然,他也可說,那是你兒子不爭氣,你父母又心比天高,望子成龍,你孩子在就近上學,全是公費,你也不必勞民傷財了。可是父母都是賤的,總是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為兒女著想。不少單位,同事之間不是比自己的能力成績,而是比子女:「我孩子上清華、北大」,「我孩子在四中,實驗中學」(市重點),「我孩子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等等,似乎這也是自己的榮耀。
現在中國的大學,也常為自己廣開財源,收費越來越高,不少父母不得不傾家蕩產甚至借債來供孩子上學。有些學校收費要數萬、十數萬,遠遠超過一般經濟水平家庭的負擔能力。甚至還有「明碼標價」,低於高考分數一分多少錢,也就是你孩子分數考不好,父母可用錢來補償。
雖然國家教育系統三申五令,禁止學校亂收費,但在這經濟狂潮衝擊下,也沒人理睬,不少學校與其說是學校,真是有辱斯文,還不如說是「學店」。
- 關鍵字搜索:
- 張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