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裡吃的都是珊溪和澤雅兩個水庫的優質水,我們家早就不買桶裝水了。」 溫州市民李先生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
然而,如果像李先生這樣的溫州市民知道該市自來水的真相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如此自豪的感覺,而是要大呼「上當」了。因為他們花高價買來的「優質水」,其實是摻了假的水。
聽證會定下的比例被悄然改變
雖然有一條甌江橫貫市區,但溫州卻曾是個「吃水難」的城市。因為隨著當地工業的高速發展,作為溫州自來水主要水源的甌江污染日益嚴重,水質急劇下降,各項指標均超過國家飲用水標準。
為了實現百萬溫州市民「吃上優質自來水」的心願,由國家投資40億元、具備每天300萬立方米供水能力的珊溪引水工程,於2003年5月建成並開始向市區供水。此前的試供水期間,《溫州日報》曾報導說:「記者從水廠(溫州西山水廠)的日水質分析表上看到,近幾天出廠的自來水水質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PH值偏鹼性,這更有利於居民的身體健康。」
「珊溪水是國家二類水質。」溫州水文站水質檢測員劉捷告訴記者,「而甌江下游的水只是五類水質,乾旱季節甚至會超過劣五類標準。」
由於引用珊溪水的成本較高,溫州市在2003年6月召開了水價調整聽證會。會上確定了「以珊溪水庫為主要水源,澤雅水庫為補充,甌江水源為備用」的城市供水體系,其中珊溪供水佔80%,澤雅供水佔20%。
珊溪源水和澤雅源水的成本分別是0.66元/噸和0.45元/噸,根據8︰2的供水比例測算,物價部門決定大幅提高水價,其中生活用水從原來的1.75元/噸漲到2.3元/噸,商業用水從2元/噸漲到6元/噸。
「雖然大幅度的提價讓與會代表頗有微詞,但吃上優質水畢竟是溫州人的期盼,所以他們最後還是讓提價方案順利通過了。」一位參加過此次聽證會的某政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然而,儘管此次聽證會上明確規定了8︰2的源水供應比例,但溫州市物價部門日前提供給記者的供水比例卻變成了7︰3,即珊溪供水佔70%,澤雅供水佔 30%。而記者拿到的一份《溫州市人民政府第629次專題會議紀要》上,也寫著「供水比例確定為7︰3」。該《會議紀要》的落款時間是2003年4月24 日,比聽證會早了近兩個月。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在記者採訪期間,有關部門均沒有給出解釋。
不過,珊溪經濟發展公司董事長、溫州市原副市長狄乃雲倒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珊溪水比澤雅水每噸成本高0.21元,以溫州市區每天用水60萬噸計算,從8︰2變成7︰3,就意味著水務集團每天可以「節約」成本1.26萬元。
污染嚴重的甌江水仍大量使用
「按照聽證會確定的用水原則,甌江水作為備用水源,應該立即停止使用,除非出現水源污染、機械故障等突發性事故或在技術性檢修時,才能取用甌江水。」狄乃雲說,「但我們發現,溫州水務集團今年一直在取用甌江水,就連7︰3的比例也沒有執行。」
據瞭解,溫州市區日用水在55萬-70萬噸。按此計算,水務集團每月需要的總源水應該在1700萬-2000萬噸以上。根據7︰3的比例,其取用的珊溪水就應該達到1200萬-1400萬噸。
可記者在珊溪水利樞紐調度中心得到的數據卻是:今年2月,水務集團通過陳嶴泵站向珊溪引水1456萬噸,而3月的取水量劇跌至1169萬噸,4至6月則分別是897萬噸、1046萬噸和924萬噸,明顯達不到總量的70%。
那麼,其餘的源水來自哪裡呢?
7月23日,記者撥通了溫州水務集團總經理周道義的手機,希望瞭解相關情況。但他婉拒了記者的採訪要求。
不過,記者還是從溫州市物價局、澤雅水庫、甌江翻水站等單位得到了一些相關資料。在澤雅水庫和甌江翻水站的「東家」---溫州發展有限公司的報表上,記者看到了水務集團今年通過甌江翻水站向甌江取水的水量記錄。該記錄表明,水務集團在甌江的取水量從1月的294萬噸逐月增加,5月和6月則分別達到836 萬噸和1082萬噸。
水務集團為何要違背聽證會上確定的用水原則,不惜啟用渾濁度極高、淨化處理更難的甌江水呢?
曾經調查過此事的溫州市物價局價格處葉向陽副處長告訴記者,水務集團給出的理由是「由於乾旱,珊溪和澤雅兩個水庫儲水量較緊張,無法提供足夠的水量」。
但溫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和珊溪方面均堅決否認了「珊溪缺水」的說法。
「珊溪解決市區飲水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狄乃雲表示,「就算沒有新的上游來水,珊溪水庫現在的可用庫容也可供市區用上1年。況且現在是汛期,根本不愁用水。」
據瞭解,珊溪水庫7月20日的水位為海拔125米,可用水量近2億立方。
記者在查看《珊溪輸水渠系運行日程表》時還發現,珊溪方面每日送到陳嶴節制閥的水量比水務集團的實際取水量要高出很多,以6月28日為例,送水量為43萬噸,而水務集團的實際取水量僅有20萬噸。
「由於水務集團拒絕取水,另外23萬噸優質源水只好白白流失到塘河裡了。」狄乃雲痛心地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這難道能說是我們無水可供嗎?」
狄乃雲認為:「歸根到底就是,不同的源水之間的巨大差價,使得水務集團不惜背棄聽證會上的承諾,以次充好,令百萬市民花了買好水的錢,吃上的卻是『摻水』的水。」
據瞭解,水務集團購買甌江源水的價格是每噸0.05元,還不到珊溪水價的1/13。因此,溫州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獻民也認為,源水差價太大應該是水務集團大量使用甌江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甌江水當初是以農業用水定價的,價格比翻水的成本還低。
「按照現行的水價和用水量計算,使用甌江水每年可以讓水務集團獲得數千萬元的『額外利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水務官員告訴記者,「其實珊溪引水工程在2002年就已具備了向市區供水的能力,並成功實現了試供水。但就是因為當時水務集團嫌其水價太高,才使溫州市民晚了半年多才吃上珊溪水。」
水務集團無人監管?
水務集團是溫州市政園林局的下屬企業,壟斷了市區大部分區域的自來水供應。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該集團起碼自今年初就開始擅自改變聽證會上定下的比例,大量抽用甌江水。這種行為為什麼在近半年的時間裏無人干涉呢?
溫州市水利局局長王育滿表示,水務集團不歸該局管轄,也不向該局報告用水計畫,就連去年的水價聽證會和市政府召開的水價協調專題會議,該局也沒有參加。所以「我們自然無法監管」。
那麼,水務集團隸屬的市政園林局總可以名正言順地行使監管職能了吧?但該局公共事務管理處的處長卻對記者稱,他們只管出廠的水質是否符合國家標準,不管源水的組成比例。他認為,水務集團出廠的自來水「應該是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
不過,據記者瞭解,市政園林局所掌握的自來水出廠水質情況,也是水務集團自己報到該局的。而一位水務專家則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我國飲用水的標準設置過低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能達標也並不說明水質夠好。
溫州市一些政府官員認為,自身的壟斷性,再加上缺乏有效監管,以及有關部門沒有制定「甌江備用水源啟動預案」,都是造成水務集團有機可乘的主要原因。
一位參加過聽證會的政府官員說:「聽證會上定下的東西,應該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老百姓願意花那麼多錢,是為了吃上品質優良的水。水務集團以次充好,就是在欺騙老百姓。它因此多得的錢,理應退還給老百姓。」
南方週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水務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