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人才的正常流動無可厚非,但目前券商頂級人才單向流出的局面將嚴重影響行業的發展,這已到了應引起證券業高度重視的危險階段。
研究人才頻頻流向新機構
一券商研究所負責人士無可奈何地向記者透露:「券商積澱了近10年的研究力量正在被移植到基金公司。」
券商研究人員的一大動向就是跳糟到基金公司,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各行業領域的品牌分析師。目前幾乎在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可以看到券商研究員的熟面孔,而按照目前基金業的快速發展態勢,新基金公司層出不窮,對研究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券商人才還將繼續流失。
《新財富》雜誌透露,該刊去年評出的10位券商最佳分析師今年有四位離開了所供職的券商,其中平安證券陳守紅去了興業基金,申銀萬國的李晨就職於博時基金,申銀萬國的張順太去了國泰基金,而中金公司的王衛東則去了瑞銀潤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隨著QFII的日益增多,其對中國市場研究的力度正在加大。據悉,多家QFII正在加快對國內頂級策略分析師和行業研究員的蒐羅。QFII顯赫的名聲和與國外接軌的薪酬體系構成了不小的吸引力。另外QFII非常重視推出有獨立聲音的品牌分析師,這對有志於加盟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券商研究人士自然是個不錯的機會。
有券商研究所負責人悲觀地推斷,在目前的券商研究所體系下,券商研究人才的大舉流失仍不可避免。許多券商研究所屬於二線部門和公司點綴,薪酬水平也低於經營性部門,這就造成了研究人才流向穩定的高薪酬金融機構的內在衝動。
投資人才另謀高就
除了研究精英之外,券商人才流向的第二大主流群體是投資人才。券商曾是證券市場上最具投資能力的機構。隨著基金的崛起,券商的投資精英形象日益黯淡。而頂級投資人才的淨流出更進一步削弱了券商的投資能力。
今年以來,券商中負責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的負責人跳糟基金的例子不勝枚舉。深圳某券商在債券業務領域名聲赫赫的領軍人物今年被同城的基金公司以總經理助理的高位挖走。據瞭解,目前有渠道銷售經驗的券商業務人員成為新的「挖角」對象。有消息稱,國泰君安證券在今年上半年基金代銷中拔得頭籌,而其負責基金代銷業務的負責人已被基金公司挖去專司市場開拓。
除了基金公司之外,保險公司和財務公司正在成為頂尖投資人才的有力爭奪者。各家保險公司紛紛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對券商投資人才伸出橄欖枝。而大型實業集團的財務公司也在加緊吸納投資人才。知情人士透露:大多數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和證券業務目前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而保險公司和財務公司財大氣粗,對投資人才而言是個運作資金做事業的好平臺。另外,目前券商薪資水平同其它金融機構相比已相形見絀,投資人才自然希望往高處走。
券商無計無施
精英人才因個人發展的需要從基金公司回流到券商的也並非一個沒有,但從相對數量上來看實屬鳳毛麟角。記者曾出席一知名券商研發中心的高薪招聘活動,發現應聘者基本上限於券商行業內部,基本上沒有來自基金或其它金融同業的應聘者。這說明券商人才流動目前基本上處在淨流出和內部流動狀態。
深圳一家券商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向記者透露:3年前畢業能分配到券商,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而現在券商對新入職畢業生起薪很低,根本無法吸引優秀畢業生。而有經驗的券商同業間的跳糟一般都需許以職位和較高的薪水,否則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人。精英人才的群體性跳糟已使許多券商元氣大傷,在弱市中更無競爭力可言。
另外,頂級人才去其它金融機構高就還給券商行業內部製造了一種不良的心態,跳糟代表了實力和機會,不跳糟好像沒本事。在這種心態的指引下許多券商業務人員的跳糟之舉實際上缺乏理性。
許多券商投行業務和投資業務人員都對目前券商的薪酬回報和職業發展機會深表不滿,而毫無行業自豪感。這種心態實際上比弱市行情更深刻地打擊了券商行業復甦的希望。
許多券商意識到應及時給予精英人才與業績匹配的報酬,這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條件。據透露,深圳某新興券商去年證投業務回報不菲,因而給予兩位業績突出的投資經理超過百萬元的紅包。這一酬勞遠遠超過該公司高層的年薪。其中一位獲得巨額紅包的投資經理感慨地向記者表示:說到做到的公司才值得出力。但這種能夠不惜血本留住精英人才的券商還只是少數。
今年上半年,原國信證券系人馬大舉跳槽華西證券的事件使越來越多的券商相信,只有啟動產權改革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但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產權方面的制度創新只能紙上談兵和小打小鬧。在行業的整體窘境中,券商只能眼睜睜看著苦心培養多年的人才大步流星地奔向其它機構。自稱為金融企業第三世界的券商如果不能有效留住核心人才,淪為實力金融機構附庸的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
證券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基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