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製品在這裡被集中分揀出來後,又被細分。記者在蓮花一組的一戶外來人員家中見到了成堆的舊磁帶,而附近的另一戶人家則專收飲料瓶,還有的只收各種PV管材。
據知情者透露,這樣的分工是迎合「市場」的需要,因為塑料再生成顆粒,需要同樣材質的材料熔化而成,這就需要將不同塑料製品分類專門收集的「專業戶」。他們分收不同的塑料製品,再將之販賣到鄰近的加工點,製成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等化工原料。
而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正是製造方便袋的主要原料。據瞭解,近年來因種種原因化工原料價格飆升,揚子石化的每噸聚乙烯報價已過萬,但在這裡,最多隻需8000元就可買到一噸「品質不錯」的聚乙烯。眾多中小化工企業因此趨之若鶩。
龐大的市場需求讓此地約20家小作坊忙得不亦樂乎。垃圾發出刺鼻的異味,熔化塑料時釋放出的有害氣體加上作坊沖洗垃圾的污水,令人在蓮花村難以停留。
高毒農藥瓶上了粉碎機
在取得一家作坊主的信任後,記者詳細瞭解了塑料從垃圾到化工原料的過程。他租住房子的院子門口堆放著成捆的塑料薄膜,一名中年婦女正在用自來水沖洗。這些塑料薄膜來自於農村蔬菜大棚。對於會不會有農藥殘留在上面,她表示「無所謂」。
簡單的沖洗後,這些薄膜就被塞進一個機器裡粉碎成碎屑,再熔成了糊狀。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拉絲,拉出的糊狀塑料經冷水冷卻後進入了一個切割機,經過這最後一道工序後,小圓柱體狀的塑料顆粒就變成了不透明的暗灰色「成品」。
「這就是聚乙烯,可以賣到6000至8000元一噸,」作坊主告訴記者,「揚子石化的價格往上漲,我們也跟著漲,反正不愁沒人要。」
位於蓮花村沙戚組的一家作坊的生產流程略有不同。在這裡,塑料垃圾被切割成碎屑。一旁的空地上堆放著比房屋還要高的塑料垃圾,除了形形色色的飲料瓶,還有很多黑色的汽車用機油壺。記者在其中發現一種名為「甲胺磷乳油」的農藥瓶,瓶體上對這種農藥的註釋為「高毒農藥」。
由於毒性太強極易危害人體健康,「甲胺磷」在4月30日被國家明令禁止銷售。但就是這樣的農藥瓶卻在這裡上了粉碎機。現場忙碌著的工人告訴記者,他們只將這些瓶子浸泡一下就了事:「差不多用水沖一下就行了,連洗滌劑都不用。」
塑料瓶被粉碎成小指甲大小的塑料屑,工人們將之打包後放在一邊晾乾,等待著買主。
垃圾塑料製成方便袋
按照一些作坊主提供的聯繫方法,記者在湯山見到了一家塑料製品廠的負責人陳老闆。
陳老闆顯然對記者的到來異常警惕。幾經周折後,他才將記者帶至他的南京東寶塑料(製品)廠。陳老闆來自福建,他自稱做了十幾年塑料袋生意。
在他廠房外的空地上,堆滿了塑料碎屑,與記者在蓮花村看到的塑料碎屑並無二樣。陳老闆承認他每月幾十噸的「再生料」來自於蓮花村一帶。他的廠房裡有兩個大車間,五六條生產線,這些塑料碎屑經由機器「吹塑」後就成了各種顏色的塑料袋。
記者表示想買些袋子回去做垃圾袋,遭到了陳老闆的回絕:「這些我們是賣做食品袋的,做不了垃圾袋。」
他否認自己生產的方便袋流向了南京市面:「我都有大客戶從外地來訂貨,南京市面上的貨都來自浙江和蘇南一帶。」但他稱,那些低價袋子的生產方法與自己一樣。據瞭解,在南京的郊縣和城郊結合部分布著多家和「東寶塑料廠」一樣以廢舊塑料製品為原料的食品袋生產廠。
據瞭解,國家明令禁止以再生塑料製成的塑料袋不得用於食品市場。南京塑料廠技術科負責人接受快報記者採訪時解釋,類似農藥和醫療用塑料製品在加工過程中難以保證完全去除有害物質,同時在加工過程中加入的增塑劑、顏料等輔助材料也含有鉛等毒素。當所裝物品的溫度超過50℃時,食品袋中的鉛就會溶於食品中,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
執法部門經常去查?
蓮花村沙戚組的一位作坊主答覆記者時稱,他的作坊不是無證經營。而他所指的證只是一紙「廢品收購證」。另一名作坊主也稱,他在此地經營數年,沒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也沒有環保和衛生許可,「但從來沒有人查過。」
蓮花村是南苑工商所的轄區。該所常所長表示:「我們知道這些小作坊的存在,但在執法過程中遇到一些阻力,取締需要綜合執法。」他稱將在最近報請上級部門組織一次聯合執法。建鄴區工商局沙洲工商所許所長稱,年初時他們進行過一次集中整頓,但收效確實不明顯。
但在沙戚組一塑料製品作坊裡打工的工人稱自己在此打工一年多,從來沒有見過執法人員。
(中財網)
- 關鍵字搜索:
- 南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