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50年罕見大旱襲廣東 全省1033萬畝莊稼受災

 2004-11-07 04: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因水稻大面積絕收,曲江大塘鎮塘口村一些農民乾脆把成群的牛趕到稻田裡把禾苗吃掉。
「水龍頭一開,白花花的水就流了出來。」這種平日最常見的生活場景,在這幾個月的南粵大地,似乎成了人們最幸福的「渴」望。入秋以來,華南地區出現50年罕見的乾旱。水田無水,大地乾裂,春華不能秋實,欠收的禾苗餵牛餵羊。從粵東到粵西,1033萬畝青黃青黃的莊稼,透著無邊的荒涼;他們的主人,則在忍受著欠收之痛。

旱魔猛於虎。天似乎永遠是晴天,人們甚至懷念颱風帶來雨的日子,江河水一天天地少,人們鑽井取水,卻無意中撬動了多米諾骨牌:隨著地下水的水位降低,咸潮來得比往年更早,更凶猛。9月中旬,咸潮侵珠海,10月初襲擊中山,迅速波及東莞、深圳、廣州等地。旱情據說要到明年汛期來臨才能緩解。

抗旱,抗旱。勒緊腰帶,合理用水,確保群眾有水喝、確保秋收冬種順利、確保明春開耕,整個南粵大地都行動起來。也許人們要問:一個空氣潮濕得都能夠擰出水來的地方,為什麼連喝水都成了問題?氣象專家說,主要原因是降雨量太少。痛定思痛,也許人們感慨天地不仁;也許人們更應該低頭自省:廣東乾旱缺的不僅僅是水,還有節約水源、珍惜水源、保護水源的意識!

在五華縣水寨鎮,以前一把稻穗是沉甸甸的,但現在重量還不到過去一半。

曲江:忍痛放牛吃禾苗

「今年的收成算是完了。」10月下旬的一天,49歲的農民韓杞泉站在韶關市曲江大塘鎮塘口村自己的禾田中間,一邊從龜裂的農田中拔起一把乾枯的水稻禾苗、用力地甩到記者跟前,一邊說:「從小到大我都沒見過將牛放到田裡吃禾苗的,這事情在今年我算是碰到了。這哪是牛吃禾呀,簡直在吃我們的命根子!」

韓杞泉身邊不遠處一大片乾裂的水田中,數十頭牛正在悠閑地吃禾苗,田埂上,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聊著因乾旱給他們帶來的這場災難。「你看你看,剛要抽穗的禾苗就這樣枯了,都是這鬼天氣,哪怕下一天雨,也能救活不少禾苗呀。」說到痛處,韓杞泉埋怨著走上田埂,手中還緊緊地捏著一把已經能點燃的禾苗。

韓杞泉是曲江大塘鎮塘口村的村民,由於曲江區近5個月來降雨量少,9月份降雨量僅有10多毫米,創下40年來的新低,造成10500多畝農田失收。韓家共10多畝地,就有一半禾田因乾旱絕收,使他家經濟遭受重創。

「這可是40年未遇的大旱,記得在1963年乾旱過一次,田裡因乾旱都顆粒無收,情形和現在差不多,當時的老百姓連吃的都沒有,只能每餐喝稀飯。」一位年近7旬的老太說道。

在鶴山市龍口鎮中七村,一些水稻在還沒有完全乾枯之前就被村民割去餵魚了。

「明年兒子的學費肯定沒指望了,原本打算收成後買肥料的錢也泡湯了。」韓的兒子現在在讀初中二年級,由於家庭沒有其他收入,韓杞泉就靠著農田裡的收入,負擔兒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沒有料到的是,一場大旱,對平淡的鄉村生活有如此大的衝擊。

「等將田翻整過來種上蔬菜後,只有到城裡打工給兒子掙學費了。」伴著一聲嘆息,韓杞泉慢慢地走到牛吃過只剩下半截禾苗的田中,將戀戀不捨的牛群趕到了另一塊相鄰的禾田裡……

一位姓劉的村民正在附近翻整農田,見記者過來,他抓起一把用火燒了半截的枯稻禾說:「看來是等不到下雨了,乾脆就早點種點其他東西,好使下半年有點收成」。他計畫先種上潮菜、大白菜等葉菜,到12月收成後再種馬鈴薯,「這樣到明年春耕前有兩造蔬菜,也可減少部分損失」。

五華:萬畝良田幾無可收

「這是一個沒有收成的秋收季節,」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黃井村的李老漢指著自己田裡的水稻沮喪地說。李老漢的田裡,第一眼看去不是看到禾苗,而是田裡一塊塊因為乾旱裂開的土地,土地的裂痕在稀稀生長的禾苗下面顯得異常驚心。

一塊不到一畝的田裡,禾苗夾雜著出現了青、黃、白三種顏色。青色的是還沒有長出稻穗或者長出稻穗不久的禾苗,黃色的是已經可以進行收割的禾苗,白色的是穀子裡面幾乎沒有任何米粒的稻穗。李老漢的這塊田裡,白色佔據了絕大部分的位置。

在化州市南盛街道辦東村,因乾旱嚴重,連一些較耐旱的絲瓜苗也逐漸乾枯死去。

李老漢扯出一大把白色的稻穗,用幾乎顫抖的聲音說:「瞧瞧,這就是我們的稻穀,天殺的乾旱!」從李老漢的介紹中,記者瞭解到,由於持續乾旱了好幾個月,附近已經無水可抽,該村的村民只得聽天由命,因此導致這種秋收季節幾乎無莊稼可收情況的發生。

記者在黃井村調查時發現,這裡的農田幾乎都和李老漢家的農田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在李老漢家的農田周圍的270多畝田裡,幾乎所有的田地都乾裂著,幾乎所有田地裡生長的禾苗都是「三色」。

一個正在收割的婦女舉著手上一大把禾苗對記者說:「今年旱死了,以前這麼一大把,稻穗是沉甸甸,現在太輕了,過去一半的重量還不到。」

村民說,最開始他們通過抽水從河裡送水到田裡,由於長時間沒有下雨,水流越來越小,流經面積越來越窄,已經無法滿足大部分的農田的灌溉。接著他們採用了開溝引水,修整灌溉通道,但是由於全五華縣甚至全梅州市都面臨著大旱,他們也幾乎是無水可調。據悉,梅州市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局部地區發生較嚴重旱情,該市目前農作物受旱面積達到二萬公頃,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情況,其中五華縣有4萬畝良田幾無收成。

五華當地似乎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最後他們採取了挑水和打井進行自救,但依然是杯水車薪。

為將旱情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梅州各縣(市、區)已展開了一系列防旱抗旱工作。

雲安:為爭水村民險械鬥

「現在天這麼乾旱,我們已裝好了自來水管,你看,現在飲用水再也不用愁了,也不用半夜起來趕去擔水了。」冼八打開自家門口的自來水籠頭,自來水「嘩」地湧出來,落在新建的蓄水池中。

冼八下意識地用手摸了摸頭部,他的額頭上有一個明顯的傷疤。「這個傷疤,就是晚上起來到一公里以外的水井擔水,返回途中摔跤留下的。」冼八是雲安縣白石鎮民福村委麻子田村的村民。

「在往年,就是其他地方不大旱,我們這裡也經常會缺水,每年都會因為爭水源引發衝突。」麻子田村的村長介紹,「今年又差一點引發大規模的械鬥,為平息事端,政府投資2萬餘元修建自來水塔和給每家鋪設自來水管道,這才徹底解決了我們飲用水的難題。」

麻子田村共有村民580餘戶,該村地勢較高,屬於丘陵地帶,周邊數公里沒有河流經過,當地村民完全靠著兩個山泉水的取水點來生活,兩個取水點分別相距1公里左右。

「就在今年9月底,因為長期乾旱,供村民生活用水的一個取水點斷流,全村剩下另一個取水點,由於這個取水點僅能維持200多戶人的生活用水,距離較近的兩百多戶村民開始不讓其他村民前來取水。」一個村民介紹,為了爭奪水源維持生活,距離較遠的300多戶村民開始頻頻與水源較近的村民發生衝突。

10月1日,當距離較遠的30多戶村民拿著水桶前來擔水時,距離較近的3 0多戶村民紛紛拿著鐵鍬、棍子前來護衛,雙方開始在取水點附近僵持,一場械鬥眼看就要爆發。

一位村民見勢不妙,忙將這一情況報告給當地鎮政府。鎮政府主要負責人聽說後,馬上帶領鎮幹部來到事發現場,瞭解到事情發生的根源。這位負責人當場表態,將馬上尋找水源打一口深井,並幫助修建自來水蓄水池和安裝水管,以解決這一問題,這才使僵持的雙方放下「武器」。

為解決村民的用水難題,鎮政府隨後派出工作組進駐到村裡,開始對當地地形進行勘測,最後投資2萬餘元,打下一口深達40多米的深井作為取水點,並修建自來水塔安裝好每家每戶的自來水管。經過半個月的施工,麻子田村580多戶村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

10月30日,記者搭乘摩托車約一個多小時,來到麻子田村村民何金石家中。「一定幫我謝謝工作組,要不是他們我們肯定沒有水喝,還得四處尋找水源擔水回來。」何正在用桶從自來水管裡接水出來使用,得知記者採訪此事,他忙放下水桶,轉身向記者說道。

潮陽:十多萬居民買水度日

「用這杓水先把腳上的泥土洗乾淨,再上來洗澡。」汕頭潮陽區西臚鎮西二居委的居民陳二嫂,將一個盛著大半杓水的杓子遞給7歲的孩子阿勝。

阿勝洗完腳後,脫下衣服跳到了裝了半盆水的澡盆上。陳二嫂說,這盆水,她剛才已給近6歲的孩子阿文洗過一次澡。兩個孩子洗完後,陳二嫂將他們換下的衣服丟到盆裡,按她的說法,這水還算乾淨,洗完衣服再拿去沖廁所。

陳二嫂對水近乎吝嗇的利用並不是她的本意,而是因為缺水留下的「後遺症」,這個「後遺症」在潮陽區西臚鎮大部分居民身上都存在。

西臚鎮地處榕江下游西岸,全鎮28個村居,除青山等17個村居共5萬多人靠山泉、打井供水外,其餘西一、西二等11個村居共10萬多人靠飛鷹水庫供水。然而,今年來持續乾旱,降雨量比去年同期減少40%,飛鷹水庫接近乾涸,致使連續幾個月來十多萬居民都靠買水度日,水稻也嚴重受旱,受旱面積達1.3萬多畝。

記者在西臚鎮採訪時,一個居民告訴記者,為了能夠得到日常用水,他們往往在凌晨2時許就要去排隊。日常用水如此難求,吃的水就更是貴如油了。在西臚鎮,每立方米水賣30元左右,每瓶水賣1元至1.5元。西二居委的居民陳如潮,自家備有近十個瓶罐和一輛用來載水的三輪車。他說,靠他自己一大早和小孩放學後去附近山村載水,每月最少需耗費50元,如果要靠別人載上門買,那每月得花200元。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他家5口人,每月買水需180元左右。

由於嚴重缺水,在潮陽區,打井成為當地最為吃香的職業。據那裡的居民介紹,在最為乾旱的7、8月份,想要請打井隊打一口水井,至少得等一個星期,有時甚至要等一個月。有些日用水量達5萬噸左右的上規模的洗染企業,不得不採取打深井抽取地下水的辦法。由於過量抽取地下水,也導致了一些村莊的房子結構性塌陷。

由於地下水的破壞和天旱無水,潮陽區政府開始尋求根本性解決水資源問題。10月18日,潮陽區「引韓供水工程」正式動工,規劃從汕頭市月浦水廠引清水到潮陽加壓泵站二次加壓,再向潮陽區和潮南區城鄉實施供水。「引韓供水工程」在各標段施工完成後,將全線通水。屆時,潮陽人將飲上清徹、甘淳的韓江水,徹底解決天旱帶來的缺水問題。

鶴山:禾苗早被割去餵魚了

昨天,鶴山市龍口鎮中七村的大片農田已經收割完了,村幹部李榮智對記者說:「趁還沒有完全乾枯,很多禾苗早被割去餵魚了。」

在一片禾苗乾枯的農田裡,中七村64歲的李朝森一家正在緊張地秋收。

「雖然減產了近三成,但總不至於不收割吧。」李朝森無奈地說,「今年這個鬼天氣,有這個收成不錯了!」

李朝森一家共9口人,有5畝多農田。為了與旱魔作鬥爭,他不得不購買了兩臺抽水機。他家正在收割的稻田緊鄰著一口魚塘,當時為了能耕田,他不得不與魚塘主人商量:先到魚塘裡引點水到田裡來犁田,犁完後把多餘的水放回魚塘。對此,李朝森戲稱為「借水耕田」。「為了保障抽水機正常抽水,開耕季節的晚上我經常在田角睡覺。」談到今年的收成,李朝森說:「去年一年我家共收了1500多公斤稻穀,今年最多有1000公斤。」

離開李朝森的農田,記者與鶴山市委幹部黃雙懷、龍口鎮農辦幹部李建文等人來到鎮上通往中七村村口公路邊,登上小山頭,只見對面農田大片荒蕪。李建文解釋說:「因為乾旱,部分農民認為種了也白種,所以乾脆不種,這樣導致了荒田。中七村的農田大概荒了五分之一,剩餘勞動力大部分出外打工了。」「這麼乾旱的天氣,現在買米比自己種更划得來。」黃雙懷補充說。

今年52歲的村幹部李榮智介紹,從他懂事以來,中七村就沒有這樣幹過。

該村共有3.8萬人,每家每戶都有抽水機,為了保證飲用水,每家每戶還打了水井,但該村從9月份以來就出現了旱情。

事實上,為了保證農田用水,早在1958年,鶴山就修建了四堡水庫,灌溉水管直通中七村。「管道到中七有十多公里,加上年久失修,裡面都不知有多少泥沙,中七村基本上用不到四堡水庫的水。」李榮智介紹。

化州:一畝地收不到50斤稻

現在正是秋收農忙季節,可化州市南盛街道辦東村的小林,不是去田裡收割水稻,而是在屋裡發呆。「昨天割了一畝田,還不到25公斤稻穀。」小林一臉無奈地說。

小林今年夏天沒有考上高中就回家務農,想不到務農的第一年就碰上了這樣乾旱的天氣。小林的父親指著屋門前的一堆稻稈說,「你看這稻稈長得多好,但就是不長谷,只好割回來曬乾了給牛冬天當飼料吃。」在東村,像這樣把水稻割回來直接給牛當飼料的不在少數。

小林帶記者到了他種的一塊田裡,這哪裡是水稻,看起來和野草差不多。

「收割這些水稻是浪費時間,今天下午乾脆直接拉牛去田裡,讓牛吃掉禾苗算了。」小林說。「哪裡找得到水呀!」小林撥開禾苗,田裡一塊塊的是因為乾旱而裂成龜甲形狀的土地。「這樣乾旱,禾苗怎麼可能長出稻穀來?」

東村其它農田和小林家的差不多,水稻田裡都看不到水,看見的是一塊塊裂開的土地。在村邊的水田還好一點,能看到長出稻穗的禾苗,但這些稻穗中有一半是白色的,因為剛抽穗的時候部分禾苗就干死了。離村遠點的水田差不多都和小林家的田一樣,看起來像是雜草,好幾塊田的主人都表示要放棄對這種水稻的收割。東村的田裡還有一排排死了的絲瓜苗,這些相對來說較耐旱的絲瓜苗已經長得有一個人那麼高,但現在已經被晒成黑色,在棚架裡隨風飄蕩。村邊的一個蓮藕塘,因為乾旱蓮藕也死光了。

化州市南盛、同慶、楊梅等地,種植的水稻有70%至80%受旱,其中有20 % 30%枯萎失收。化州市南盛街道辦南盛東村的村民說,他們村因為乾旱,水稻畝產平均50公斤左右,但村民採取東失西補的辦法,挑水種菜換錢買米去。

村民張大嬸在田裡一邊收生蔥一邊告訴記者,她和一些村民兩個月前看見水稻要失收了,就連忙改種生蔥等蔬菜。村裡有一口魚塘,魚塘的老闆每天都從幾千米外的河裡抽水上塘,他們就從塘裡挑水淋菜。張大嬸說,生蔥40天就可以收穫,現在賣3到4毛一斤,好的時候她一天能賣上百斤,應該可以彌補水稻的損失。像這樣水稻失收改種其它經濟作物的,在茂名農村普遍存在。在化州、高州等地,農民紛紛在失收的田裡種上了蔬菜、香蕉、蕃薯等較耐旱作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