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建築而言,古人也非常注重尺度合宜,以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需要,其中「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尺度規定作為建築外部空間設計的所謂「外部模數」,蓋源自以人體為準的尺度系統,並以十進位為基礎,由室內空間尺度外延形成,即由尺而丈(10尺),再而百尺(10×10尺)、千尺(10×10×10尺),是十分明顯的,這一點在紫禁城的建築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紫禁城的整體立意極為注重「非壯麗無以重威」,竭力表現和強化其環境氛圍的九鼎之尊,但這種藝術追求卻仍然具有鮮明的現實性特點,構成規模宏大、氣勢磅礡的紫禁城建築組群的各個單體建築,其外部空間構成的基本尺度,實際上也是遵循了「百尺為形」的原則,即從23米至35米為率來控制單體建築的平面及豎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誇張來求取藝術上的成功。
以高度而論,紫禁城最高的單體建築是午門。這一紫禁城的正門最重要的功能,是征伐凱旋獻俘之際,皇帝親御其門樓,有明確且強烈的鎮壓威懾作用。雖其如此,自城下地平直到脊高也只有37.95米。午門迤北的太和門全高則只有23.80米。至於九鼎之尊的太和殿,連同三層碩大的臺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餘所有單體建築均在35米以下。
以進深而論,太和殿為最大,通進深33.33米,其餘各單位建築皆在此限下。又以各單體建築面闊而論,除中路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如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以至神武門,還有橫軸線上的東華門、西華門、體仁閣、弘義閣等外,悉以百尺度控制其通面闊。而這些「居中為尊」處在主軸線上,實際也是對稱軸上的主體建築。以其對稱性而言,通面闊則都是按軸線兩側各控在百尺之內而確定的,如午門正樓通面闊為2×30米,太和殿為2×30米,體仁閣、弘義閣皆為2×30米等等。
以近觀視距而論,如東、西六宮的絕大多數內庭院,通面闊,通進深就都在35米限內。而最為顯赫的三大殿,自其三臺迤南而至北端,自東而西,進深和面闊逐段劃分,也均在此限,其中三臺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層南邊階條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臺明通深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間距31米;中和殿臺明通進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臺明南邊共深33.8米;保和殿臺明通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干清門臺明34.8米等等,無不嚴格遵循了「百尺為形」的尺度控制原則。
在遠觀視距構成上,東華門、西華門距離過大,為僅有特例外,其餘所有廣場、街巷或相鄰單體建築間距,以及城臺、城牆各段落之長,最大的也只在350米左右,以「千尺為勢」而限定是顯而易見的。
值得強調指出的是,正是由於紫禁城各單體建築的平面尺度按百尺為形控制,近觀視距亦以百尺為形限定,遠觀視距則控制在千尺為勢的限界之內,其間行程又遵循以百尺為形劃分於千尺為勢的空間構成原則,因此得以構成一系列最佳觀賞視角及空間感,保證了近觀、遠觀以及移行其間,在形與勢的時空轉換中獲得最佳視覺效果。
總之,紫禁城大規模建築群的整體布局數字的應用非常的合理和科學,由此形成的藝術氛圍具有震撼人心的氣勢魄力,極為壯麗恢宏,在遠觀時尤為顯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紫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