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300元的本科生和1400元的博士生,極端個案一再出現,已經把大學生的就業市場等同於菜市場---在這個市場上,用人單位挑肥揀瘦,應聘者勾心鬥角,也一如打折商店的買賣雙方。
《財經時報》:
---「如果早知道你的十年寒窗和你家庭的傾力供讀換來的是一份月薪幾百元的工作,你還會選擇上大學嗎?」
---「我還不如早早去做一個小保姆,那還管吃管住呢。」
這個回答來自一位憤憤不平的女大學生。事實上,這個黑色幽默已經存在。
薪酬行情逐年看跌
薪水平均3000元,我心想也還湊合吧;等到大三那年的時候,師兄師姐們當中,出現了月薪800元的,我的心突然就涼了。」北京工業大學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何亮(化名)無奈地說。
他面前的桌子上凌亂地擺放著不同版本的若干份簡歷,這些簡歷現在已經成了擺設。「我們這一屆更慘,除了幾個考研的,剩下的幾乎沒人要。」在校內校外的招聘專場來來回回跑了數次以後,他也決定放棄了,「明年繼續考研吧。」
很多人選擇考研,但即使已經決定要考研的何亮,對自己的未來也不抱多大希望。就在北京,碩士乃至博士學歷的本屆畢業生,其身價也一路下滑。
湯正(化名),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畢業生。4月的時候他曾經諮詢過專家,得到的答案是:一個博士生在北京的人才市場上的基本價位應該是 5000元左右。但是到了5月,這位專家的建議顯得毫無實際意義。他去過青年政治學院、電影資料館,想過做大學講師、研究員,最終都因為競爭激烈不了了之。「一個職位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應聘者,為了得到這個職位,用人單位盡力壓價不說,甚至應聘者不惜自降身價。」他最終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個職位,也是作為幾十個競爭者中最後的勝出者,不過得到的薪水是每月1400元。
身價日漸貶值
四五月間,從上海到北京,從重慶到濟南,各地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招聘會越來越像菜市場,人山人海自不必說,用人單位挑肥揀瘦,應聘者勾心鬥角,也一如打折商店的買賣雙方。
北京師範大學一份「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課題項目顯示,通過對全國6000名大學本科畢業生2001年進行的問卷調查,當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所接受的月薪底線是2000元,此後便逐年下降。到2005年,即使在薪酬期待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北京,通過對北京聯合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等多所學校的調查得到的數據,畢業生「心理底線」也已經降至1500元,且「這一要求還可以變通」。
明顯形成對照關係的是,在2002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此後一路上揚,到2005年,這個數字達到了340萬。供求關係的變化,正是形成大學生作為「商品」貶值的最直接原因。
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北京科技大學新學生公寓樓七層,短短的一條走廊上,住著冶金工程專業和文法學院的大四畢業生,他們的就業處境截然不同。早幾年,冶金專業也是 「困難戶」,但隨著鋼鐵產業的紅火,冶金專業畢業生也隨之炙手可熱。這個專業的畢業生都早早地和用人單位簽定了協議,其中不乏月薪3000元的「高薪」職位。
這讓他們的隔壁「眼紅」。「我都參加了20多場校外的招聘會,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文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高雲鵬說。不好找工作就只好讀研究生,高的宿舍住了四個人,除了高以外,其他三人都選擇了讀研究生。
所以高雲鵬對薪酬的期望值也一路下降,從3月時的3000元,降到了5月中的1500元,或許還會「下調」。高所在的班級,總共29名學生, 13個人保送或者考上研究生,剩下16個人都面臨就業,到5月中,只有6個人找到了工作,且其中5個人是北京籍的學生,找工作主要靠父母。
專業設置存在問題
長期負責學生招生就業工作的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生處處長萬敬坤指出,有的學校為了多招學生,盲目開設專業成風。比如會計專業原來是文科類院校的傳統專業,學生就業前景也不錯,但是在看到這個行業的前景以後,多個理工科學校也上馬了會計專業,比如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結果造成會計專業畢業生過多,就業困難。類似這樣的熱門專業還有人力資源管理、新聞專業等,各大院校現在新開辦的也不少。
就業比招生滯後四年,而大局變化莫測。往往是招生時的熱門專業四年後成了冷門,前途也由此黯淡。同時,為追風潮設立的專業也缺乏競爭力,一些院校這種「新興專業」也往往很快沒落,招生出現萎縮。以北京科技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為例,上一屆畢業生有31人,這屆29人,下一屆28人,而今年才招生的一屆只招了26人,甚至有的學生知道要被調劑到這個專業後寧可重新參加高考,也不上這個專業。
考研非最好選擇
對一些「冷門」專業的學生而言,這其實是延遲就業,把希望寄託於未來。
在北京大學,歷史、哲學這樣的專業相比其他專業就業困難一些,這些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選擇了考研。北大歷史系2005年28名畢業生中,14名同學保送研究生,另有8名同學考取國內的研究生、3名同學出國深造,這樣選擇繼續唸書的學生共達到25名,佔畢業生總數的比例是89.3%。哲學系35名畢業生,保送、考研和出國的學生有26名,佔總人數的比例是74.3%。
北大尚且如此,其他院校自不必說。但未來是「不可知」的。現在已經出現500元月薪的碩士生了,倘若三年以後形勢更加嚴峻呢?
大學生價值是否被扭曲?
記者:當大學生跨出校門時也就意味著價值將被重置,而考量其價值的力量來自市場。可以說,用人單位手裡拿著畢業生的市場尺度。一個事實不容忽視,當今是用人單位而不是大學校長們在重塑社會的用人觀和人才觀。從這個角度看,怎樣的大學生更能得到市場接受?
閆清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大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