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話說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端午民間習俗

 2005-06-09 03: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年的6月11日即農曆5月初5,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同春節、中秋並列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民間節慶。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關於端午節歷史上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傳說,由此也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 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端午習俗。
  
概括的說,中國民間端午習俗有如下類型:吃粽子,賽龍舟,挂鍾馗像,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比武,擊球,蕩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回娘家,吃五毒餅、咸蛋和時令鮮果等等,可謂豐富多采。
  
端午吃粽子大概是最流行的風俗了,而且粽子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粽子又叫「角黍」,這個習俗源於荊楚之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飯或蒸粽糕,用竹筒盛裝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後來用粽葉代替竹筒。西晉周處《岳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見端午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即已風行。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邊的粽子甜少咸多。

在聊齋誌異「晚霞」篇中有一段關於端午節賽龍舟的描述:「五月五日,吳越有斗龍舟之戲:刳木為龍,繪鱗甲,飾以金碧;上為雕甍朱檻;帆旌皆以飾繡;舟末為龍尾,高丈餘;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座板上,顛倒滾跌,作諸巧劇。」這種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古時,楚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由於五月又有「惡月」之稱,所以民間在端午節有種種避邪驅瘟的習俗,如挂艾葉菖蒲,小孩佩香囊,成人飲雄黃酒,懸鍾馗像等。
  
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葉片呈劍型,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也有地方習 俗是挂石榴、蒜頭或山丹。
  
鍾馗捉鬼的說法在民間十分普及,傳說唐明皇夢到大小二鬼,小鬼在偷東西,大鬼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讓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由此挂鍾馗像就有驅邪魔的作用了,流行民間。
  
香囊是以各種顏色綢布做成囊狀,內有硃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且製作精巧,頗有點綴之風。雄黃酒即將雄黃調在米酒中製作而成,端午節成人飲「雄黃酒」,傳說可消除疫病,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很盛行。
  
其實,華夏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可以說是繽紛多彩,有的歷經千餘年,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珍貴的民俗文化。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