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塚」,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臺山塔林,位於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裡。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樸,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彫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岩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長清縣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餘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岩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我國佛塔眾多,而詠塔的詩文更多。如「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鐘」、「讚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雲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干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我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