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戰略打擊兵器是現代大國的戰略威懾盾牌和矛頭。冷戰結束後,世界安全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以國際恐怖主義襲擊為主要代表的新型威脅呈現在各國面前,另一方面,傳統威脅並未消失,甚至更加嚴峻,美國的先發制人戰略已經滲透到核戰領域,中國在冷戰後再次被美國軍事計畫人員列入核打擊名單。國外軍事傳媒一直關注中國戰略打擊力量及戰略的發展,這裡我們轉載在香港出版的《漢和防務評論》的相關報導,供廣大專業工作者和讀者參考。我們並不同意文中的部分觀點,也不能對文中提到的數據進行證實。因篇幅原因,本刊發表時略有刪節,並對部分文字進行了編輯處理,敬請廣大讀者鑒別。 〔加拿大〕平可夫
中國洲際導彈設計俄式發射井
本刊之前已經多次報導在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鐵路機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技術的領域,中國通過烏克蘭獲得了前蘇聯的相關技術。本刊在對比了中國為DF-5設計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圖片之後認為這種發射井的設計有濃厚的俄羅斯風格,與蘇聯早期設計的SS-7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結構十分相似。
中國官方公布的圖片顯示DF-5洲際導彈發射井內部為全鋼質結構,與俄式導彈發射井的設計相同。而美國「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內部並非為全鋼質結構。俄式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抗壓強度可能超過美國。據俄羅斯捷爾任斯基軍事大學教授、戰略火箭軍退役少將維盧斯告訴本刊,長期以來,由於缺乏修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經驗,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的部署數量受到了一定限制。
自從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開始為DF-5修建發射井,並且增設了許多假的彈井,顯示了中國開始改變洲際彈道導彈的部署方式,而且數量也有所增加。修建大批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確保第二炮兵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更加有效的第二核反擊能力。與此同時,為戰略導彈修建發射井還意味著DF-5正在不斷得到改良。西方情報消息來源聲稱,部分DF-31和其改良型洲際彈道導彈也可能部署到發射井內。
據信,DF-5的總裝一直在「航天工業集團第一研究院第211廠」進行,還有消息人士稱,正在加速生產之中的DF-31洲際導彈也是在北京的211廠進行總裝。老一代的北京人都知道211廠對外名稱一直稱作「首都機械廠」。目前變更名稱為「首都航太機械公司」。有美國媒體聲稱,DF-5A的最後組裝在四川省萬源市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萬源是7102廠的遺址,原來屬於 062基地。60年代「大三線」建設起來的062基地已經在2005年1月25日更名為四川航天技術研究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院),目前已經遷移到成都市、瀘州市及直轄市重慶,該公司員工16000名,其中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5千人,成都專門設立了「航天小學」安排已經遷移到這裡的原7102 廠家屬子女上學。7102廠,對外稱呼「長征機械廠」。漢和的消息來源聲稱,7102廠目前已經多數遷移至成都,目前只有數百名職工還滯留萬源處理善後遷移工作,並且留下來大批廠房供商業出租。由此可見,這裡並未有擴建生產的跡象。
中美核戰爭的實力差距
中美核武器的存在具備了新的性質,它開始起到遏制台獨、台海爆發大規模衝突甚至中美爆發全面對抗的遏製作用。正是因為核武器的存在。才確保了冷戰年代的大國間和平,這種遏製作用至今還將在美、中、南亞繼續存在。
然而本文討論的是假設前提下的中美核大戰。換句話說,即在實戰層次來討論中美爆發核戰爭的後果。本文作者認為,依照中國目前所擁有的核武實力,「有效核威脅」學說能否在實戰中加以體現,還值得商榷。換言之,中國軍隊文獻所稱:「無論從數量上、質量上或是綜合水平上與大國相比,都有較大的距離,要達到足以使超級大國不敢對我使用核武器的最低核報復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這種說法反映了相當的現實意義。
首先我們來看中美雙方的核力量對比。美方總共建造了18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每艘配備24枚C-4或者D-5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共432枚潛射洲際戰略導彈,每枚搭帶8個10萬噸當量核彈頭,4000海浬射程,這樣,彈頭總數為3456個。與此相對,中國擁有1艘092型戰略導彈潛艇,1艘正在進行海試的094型戰略導彈潛艇,攜帶16枚巨浪-2型洲際彈道導彈。基於目前還在進行海試,事實上形成戰鬥力尚需時間。
美空軍配備的洲際彈道導彈包括: LGM-30G型530枚,每枚導彈可以搭載3枚33.5萬噸級MK2型分導彈頭,總共為1590個分導彈頭。需要說明的是:根據《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LGM-30G應該換裝單彈頭的MK2,但是這一協議沒有被俄羅斯杜馬承認。美國空軍還擁有LGM-118A型洲際彈道導彈50枚,每枚搭帶10個MK21分彈頭,總共為500個50萬噸當量的打擊彈頭。根據《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全部LGM-118A應該廢棄,但是這一協定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儘管上述彈頭已經開始退役,但是只要不徹底搗毀,重新部署不存在技術困難。
這樣,依據上述,美國一共在實戰中能動用2090個洲際彈道導彈彈頭和3456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彈頭。中國第二炮兵目前的洲際彈道導彈力量即使以3個DF-5、3個DF-31導彈旅的「樂觀數字」估算,洲際彈道導彈數量也不超過60枚,單彈頭數量不超過60個。
最後,美戰略空軍的空射型核打擊力量還包括B-2、B-52、B-1搭載的戰術核武器,其中以B-2的縱深滲透能力和B-52H攜帶的AGM-86(核)、AGM-129(核)巡航導彈最具備實戰意義。
因此,雙方在核力量上的差距不是一個數量等級,而中國並未對美國構成現實的核威脅!
中國正在調整核戰略方針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軍隊正在悄悄地對其核戰略理論進行相應的修正,並且在核部署上作出了一系列的調整。
首先是核打擊戰略由過去的清晰立場轉向模糊。長期以來,中國推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戰略方針,這一戰略方針迄今為止並未正式作出法律文字上的修正,但是自從1996年以來,中國在核戰略、戰術層次多次表明中國正在逐步把核打擊戰略的指針模糊化。這種模糊化的具體做法是不做政策上的公開修訂,而頻繁以口頭方式加大核武器的遏製作用。這種做法與中國保持總體軍事戰略模糊化的行為是一致的,中國迄今為止甚至沒有頒布類似俄羅斯那樣的以解釋國家安全政策為主要目的的新軍事學說。
其次,中國軍事學術界自從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更加重視核武器對於遏制中美衝突的顯著作用。在諸多出版物上,不斷出現批評中國核武庫實力過小,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核威脅能力的論文。部分學者對於「有效核威脅」理論的相關論文要點如下:
核力量是現代戰略威懾力量的核心。主要強調以「堅決核報復」為遏制核戰爭的主要手段。
將「核威懾」本身與「積極防禦」的理論結合起來,即使「積極防禦」的概念延伸到「核反擊」領域。
90年代以後的「核威懾」理論更多地強調維持一支有限而有效的防禦力量。「我們的防禦要保持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要求我們的核力量能夠強大到對敵國具有足夠的威脅力」。
很多此類觀點反映了中國軍隊相當強的危機感,這些危機感包括依靠傳統的常規威脅手段越來越不足以威懾台獨和戰時美軍介入台海的可能性。另外,美日發展TMD、美國發展NMD,這一形勢發展也要求戰略、戰術地對地導彈的突防水平達到更高的地步。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平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