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數字扭曲使中國構成的貿易威脅顯得越來越大
在日本日立公司建在深圳的一家工廠內,幾百名工人正在製作電腦光碟,並把這些光碟用箔紙包裝起來。這些產品將運往美國,並和其它大量產品一樣標上「中國製造」的標籤。
但是,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標有「中國製造」的產品事實上都是在其它地方生產的,而且這些產品的生產廠家基本上是日本、韓國和美國的跨國公司,它們只是把中國作為其龐大的全球生產體系中的最後組裝地。
分析家說,這種不斷發展的全球供應鏈正日益扭曲全球的貿易數字,並讓中國構成的貿易威脅顯得越來越大,而事實並非如此。2月10日,當商務部宣布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時,這種形式的扭曲很可能再次出現。據估計,去年美中貿易逆差激增至創記錄的2000億美元。
看上去中國好像從貿易中獲得了更大的回報。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最大的贏家是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玩具、服裝、家用電子產品和其它產品從亞洲其它地方轉移到中國生產讓這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獲益匪淺。
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
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和其它外國公司,其中包括零售商,是生產這些廉價產品的中國工廠背後看不見的手。這些公司從貿易中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黃亞生解釋說:「上個世紀90年代,總部設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亞洲其它地方的外國公司基本上都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進行。但是,控制權以及這些生產帶來的利潤都牢牢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儘管中國從全球化中獲得了工資上的好處,但它沒有留下全球化帶來的利潤。」
真正的輸家基本上是其它地方的一些低收入工人,像日立公司在日本的失業工人,以及亞洲其它地方的一些工人。當僱主把工廠建到中國後,受害的是這些工人。美國的藍領工人也是輸家。
事實上,據中國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約60%的出口產品都是由外國公司控制的。分析家們說,在電腦部件和電子產品等領域,外國公司在出口上擁有更大的控制權。
隨著生產供應鏈越來越複雜,外國的專門技術一直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種供應鏈中,各個零部件由不同的國家生產,最後都運到中國進行組裝。這樣一種體系使得全球的貿易統計數字具有誤導性,一些專家說一個更恰當的標籤應當是「中國組裝」。
瑞士銀行的經濟學家董濤說:「所有這一切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一個芭比娃娃的售價是20美元,但中國只能獲得其中的35美分。」
他說,由於生產一件產品需要不同地方的許多人來共同完成,因此最好把貿易數字拋開。董濤說:「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上,雙邊貿易數字是毫無意義的。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平衡就像紐約州和明尼蘇達州之間的貿易平衡一樣毫無意義。」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其被普遍認為是人為低估的貨幣使得1995—2004年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了大約4650億美元。這也使中國成為外國投資最熱門的目的地之一。
在電子產業中,遷到中國的工廠的數量也大大增加。日本和韓國的公司在這裡很有規模。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在中國有7萬員工;東芝公司將最大的信息技術生產線建在了杭州。韓國三星物產公司在中國有23家工廠,5萬員工,並將整個筆記本電腦的生產設在了中國。去年它在韓國的最後一家生產筆記本電腦的工廠關閉。
成千上萬的工廠的出現為中國低工資的外來民工帶來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他們的工資大約為每小時75美分。但一般說來,這些行業的中國公司迄今還無法從從事基本生產提升到從事設計以上工作的水平。
儘管如此,中國崛起成為世界貿易的動力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在發揮這樣作用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的日本人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如豐田、本田和索尼。除了聯想和海爾以外,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叫得響的全球品牌。
中國官員不失時機地說,反映巨大順差的貿易統計數字使人誤以為中國非常繁榮。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人士說:「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數字,而美國和外國公司得到了真正的利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紐約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