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 北京開展非軍事的軟性戰略

美國智庫詹姆斯通基金會12月6日發表研究員林中斌(Chong-pin Lin)的文章指出,正當美國防備與中共發生可能的軍事交鋒時,北京選擇的是迴避華盛頓的正面交手,通過採取一項新的重要戰略:「非軍事手段」(extra-military instruments),以逐漸削弱美國的優勢及影響。

文章指出,這些非軍事手段包括經濟援助、文化侵入、法律強制和外交威脅,當然也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中共解放軍描述自己「準備就緒但最好不使用」(備而不用)武力。這項特殊非軍事手段戰略的主要辦法是「軟」的,而所起的作用經常是硬的,如同北京力圖在國際上扼殺臺灣的生存空間一樣。
在構造這項新的重要戰略中,文章表示中共似乎把權力政治因素注入到它的許多慣常的目標上,按其優先順序排列如下:(1)不惜代價維護大陸內部穩定;(2)與美國合作而不是衝突;(3)協助中國鄰居的成長和發展,以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贏得友誼;(4)和平統一臺灣,不排除最後使用武力;(5)加強與歐洲和俄國的關係,以平衡美國;(6) 填補冷戰後的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勢力真空。

文章指出,北京重要戰略的指導原則認為,在目前正面對抗美國軍事或強迫統一臺灣是不明智的舉動。從它的外交部內部文件透露,:「在今後的八到十年,美國的戰略擴展到頂峰後很有可能會減緩,國際環境將從美國的戰略攻勢轉移到戰略對峙狀態。因此,中共的戰略機會上升和美國的戰略擴展削弱將會同時發生,但不依同一速率發展。」

這項戰略決策在2002年夏天最初提出,第一,由當時的副總理錢其琛內部建議,與美國的關係應合作優先而不是競爭。第二,中國的經濟發展比「祖國統一」更重要。

文章表示,雖然北京熟練的使用對外政策的手段,然而,其文化侵入一直被人們廣泛的低估。北京積極的擴展中共文化,旨在形成一個文化中心。這些國際活動包括從每年舉辦大規模的學術會議,像北京論壇,到增加選美比賽和引人囑目的體育活動等。

而且,北京仍然遵守著無神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條,但在戰略宣傳中卻加入佛教的概念,以表面提高它作為和平國家的國際形象。今年4月,中國在杭州第一次舉行國際佛教論壇,有34個國家超過1,000名代表參與。

文章指出,除了強調非軍事手段外,中共新的重要戰略還包括聯合與掩飾。外交部和軍隊數十年來對外交宗旨的分歧明顯減少,至少在官方宣傳和公開行為上。2003年1月,當時的解放軍代理總參謀長熊光楷認同錢其琛的建議,把改進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作為外交關係中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而且,北京目前的對外政策特點似乎是,通過不斷的改變盟友,以掩飾其長期的對外政策目標。例如,2005年6月,北京加入美國拒絕聯合國安理會增加新成員的提議,但之後一個月,北京迅速轉移聯盟贊同俄國,要求美國撤出在中亞的軍隊駐防。在2003年中期,美國想擁有在新加坡馬六甲海峽巡邏權。但北京擔心,它的能源路線也許被美國軍隊阻攔,因而悄悄地接近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後強烈的反對美國介入這個地區。在2004年4月,華盛頓正式放棄這個想法,改為採取多邊海上安全防衛。

文章稱,北京似乎在這項新的軟性戰略的實施上,已取得一些最初的成功,雖然有一些挫折,其中最明顯的是,2005年歐共體突然改變取消武器禁運的計畫,主要由於北京通過的針對臺灣的反分裂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