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飛機時耳朵痛 動動嘴巴
許多民眾都有過坐飛機時耳朵痛的經驗,大部分會在降落後逐漸恢復,只有少數嚴重到需找耳鼻喉科醫師治療。這就是俗稱的飛航中耳炎(aerotitis media),醫學上稱為耳氣壓傷(otic barotraumas)。耳氣壓傷主要是在飛航器上升或降落時,存在中耳腔及周圍氣壓間的壓力差,造成中耳腔室內發炎反應所致。壓力差之所以存在,是因溝通鼻咽部及中耳腔的耳咽管功能不良,無法適時地將壓力差平衡過來之故。
當飛航中耳炎發生時,患者主要會感到耳脹、耳痛,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耳膜破裂、聽力障礙。
一般而言,飛航器上升時,機艙內約可調整至四分之三的大氣壓力,因此中耳腔內相對形成正壓,此正壓在達到約十五毫米汞柱時會使耳咽管被動打開,將多餘的壓力釋放出來,這種被動式平衡壓力差每上升約一百廿公尺就會發生一次。因耳咽管為受壓力差被動打開,因此在上升時造成耳氣壓傷的機會較小。
相反地,飛航器降落時,逐漸增加的大氣壓力和中耳腔內形成壓力差,但因耳咽管平時是關閉的,只有在吞嚥、打呵欠時才會打開,要迅速不斷平衡此壓力差,必須靠耳咽管周邊肌肉的主動收縮將耳咽管打開,才能將正壓送入中耳腔達到平衡。這在大氣壓力逐漸增加的降落過程中相對困難,因此飛航中耳炎多半發生在下降時。
一般當壓力差達到六十毫米汞柱時,耳部不適感開始產生,八十毫米汞柱以上時,此一正壓會對鼻咽部耳咽管開口處產生一大於肌肉主動收縮的力量,使得耳咽管好比被鎖住一般難以打開,因此使壓力的平衡更加困難。
當壓力差達一百毫米汞柱以上時,耳膜就有可能破裂,伴隨著聽力障礙、嘔吐等症狀。但大多數的耳膜破裂會在日後自行癒合。少數耳氣壓傷的病例甚至會造成內耳損傷、←管形成,留下聽力障礙的後遺症。
飛航中耳炎的發生和嚴重程度,每個人的差異很大。主要和造成耳咽管功能不良的因素有關;像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都會使耳咽管周圍和管腔內水腫、黏液堆積,使耳咽管更不易打開。
此外,一些顏面骨解剖構造異常和咬合不正的患者也是耳氣壓傷的好發族群。至於孩童,和成人比較起來,因耳咽管構造和較常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的影響,的確比較容易產生耳氣壓傷的問題。
耳氣壓傷的病人除了耳脹、耳痛以外,在耳鏡檢查時可發現耳膜內縮、紅腫充血、中耳積液、積血,甚至耳膜破裂等嚴重程度不一的狀況。在治療上,當耳悶塞感和耳痛持續未退時,會先給予一些去充血劑並衛教病人反覆捏鼻閉口吹氣。如果症狀未見改善,就必須進一步用正壓通氣,甚至做耳膜穿刺,大部分的病人都能立即改善,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預防勝於治療,筆者建議旅客在下次搭乘飛航器時,當飛航器開始要上升或下降時,應該多做咀嚼咬合的動作,喝點水、打呵欠、或捏鼻閉口吹氣,每隔幾分鐘反覆這些動作,將可有效減少耳氣壓傷產生,享受愉快的飛行。
- 關鍵字搜索:
-
坐飛
來源: 聯合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n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