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心受損 殺人不眨眼

紐約時報廿二日報導,科學家發現在眼睛後面幾吋的腦部中心區域一旦受到損傷,會改變當事人在生死關頭的道德判斷,可以為了救人,比平常更不在乎殺人或傷人。

這是迄今最直接的證據,顯示人類不願傷害別人的本能與某部分的腦神經結構有關,而這部分神經的演化可能比負責分析和計畫的更高層腦部區域更早,以協助動物應付社交互動。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研究規模很小,有關道德判斷的看法仍屬於假設階段,不能用以預測腦部受傷或未受傷的人在真正面臨生死關頭時會如何反應。

但是,期刊「自然」網路版廿一日發表的研究報告證實,負責控制憐憫丶同情等社交情緒的腹側靠中央前額葉皮質(VM前額葉),扮演重要角色。

以前的研究顯示,人在做道德決定時,VM前額葉會很活躍,而一旦這個部位和鄰近區域受到失智症嚴重傷害時,會影響道德判斷。

新研究更加確定這種情況,顯示一旦這個部位失去功能,根據感情做成的判斷也會隨之改變。在極端情況,這些人甚至會贊成悶死一個嬰兒,以免敵軍發現我方藏匿地點,挽救更多生命。

在這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卅名男女對無關道德和非切身的道德選擇,都有相同決定,可是其中六名VM前額葉受損的人對切身的道德問題反應非常獨特。他們迅速的斷然做出實利決定,毫不在乎為了公共利益而傷害或犧牲一個人。其他人比較不可能這樣做,即使做這種決定,通常也經過長考。

研究報告執筆人之一丶南加州大學神經學家達瑪修說,人類通常因憎噁心理而不願彼此傷害,這種心理也帶有同情特定個人的社會感情。

但是,VM前額葉受損的人卻沒有這種憎噁心理,也缺少同情心和同理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擁有異常的社會感情。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