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陳奎德:王儲 選帝侯 黑廳政治

 2007-10-28 14: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十七大觀察

描繪中共十七大,我願用三個關鍵詞:王儲、選帝侯、黑廳政治。

不確定的王儲

中共的政治傳統之一,是最高權力接班人的唯一性和明確性:老王欽定王儲,王可立之,亦可廢之,一言九鼎,不容他人置喙。

毛立劉,後廢之;立林,再廢之;臨終倉促立華,則後王速黜之。

鄧立胡,廢之;立趙,再廢之;繼而乾脆一石二鳥,同時欽定王儲江及王儲之王儲胡,凸顯其迴光返照之老王威風。

然至十七大,老王已死。皇權萎縮,其威不足以加四海,點石成金強勢欽定單一王儲,已難孚眾望,必需求助諸「選帝侯」認可了。如此,最高權力傳承方式的變革,勢在必然。

王儲人選遂成為中原之鹿。

習近平、李克強這一對在十七大突兀誕生的雙頭王儲,最終誰能修成正果,尚在未定之天。這就浮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高層權力結構:王儲二元化。

於是,出現了王儲的不確定性與競爭性,也誕生了某種歷史的契機。

雖然,這一契機脆弱和微妙,稍有不慎,倘若權力結構中的兩派乃至三派的有限平衡,向某一派極度傾斜,則立即板蕩回潮,重回老王欽定單一王儲的老路。

不確定性與競爭性是逼迫政客改善形象、邀結民心、積累政績、服務公眾的驅動槓桿,也是解開政治死結的可能契機。這一結構是一種削弱皇權的結構,是一種弱型制衡結構。有鑒於此,人們沒有理由對之憂心忡忡。

「選帝侯」格局

目前的中南海高層權力結構,不由使筆者想起在歐洲特別是德國歷史上曾有過所謂「選帝侯制度」。它指某些被稱為「選帝侯」(Kurfurst,複數 Kurfursten)的諸侯們,有權選舉皇帝(主要指選舉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該制度恰是皇權萎縮之後產生的政治格局。

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為使其子作為王儲最後繼位獲得認可,1356年在紐倫堡制訂了著名的憲章「金璽詔書」,正式確立大封建諸侯選舉皇帝的合法性。詔書確立了帝國的七個選帝侯。他們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因茲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四個世俗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伯爵(或稱巴拉提那伯爵、萊茵行宮伯爵),波希米亞國王。七位選帝侯選舉出來的人稱「德意志國王」,只有經過進軍羅馬,並由教皇加冕後的「德意志國王」,才能獲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嗣後,選帝侯的各諸侯名稱及人數,因應於歐洲的政治、領土等變動,經歷了一些變遷,但其制度的基本格局則無大變化。直至1806年拿破崙勒令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後,這一選帝侯制度才喪失其實質意義,演變成一種榮譽爵位形式了。

我們不難注意到,十七大後的中共高層,已經形成一種類似「選帝侯」的格局:鑒於最高王權衰微,無人能單獨欽點自己的王位繼承人,不得不訴諸最高諸侯群體(政治局常委及相當於該地位的元老),諸侯之間反覆磋商妥協,派別之間,討價還價,艱難磨合,才能遴選出大家均可接受的王儲,乃至國王。目前的中共最高層—— 政治局九常委,由於雙頭王儲的不確定性,他們對於未來的王者,更加相似於一個「選帝侯團」。基本上,團外之人是無權置喙的。如果剔除兩位準王儲,正是七位 「選帝侯」。胡錦濤雖然貴為王者,位高一籌,但其威仍不足以籠罩全局,畢竟,每位「選帝侯」都是有投票權的。

雖然相似,但中共的「選帝侯」 們,其權力的根基及其威望都遠不及德國歷史上的選帝侯。因為後者或挾其崇高的宗教地位,或挾其尊崇的貴族身份以及由傳統、領地等加諸的光圈,其道德威信和社會地位都相當高,故而他們遴選出的皇帝,認受性較強,因此該制度能夠在歷史上存在相當長一段時期。

反觀中共的「選帝侯」,不僅道德威信不足,權力根基淺薄,更重要的,是他們身處之世,是王權衰微,「人民主權」天經地義的時代。當此之世,由幾位「選帝侯」在密室裡選出最高領袖,總是擺脫不了 「合法性焦慮」的。有鑒於此,中共上層的這一「選帝侯」格局,只能是一種暫時性的安排。當然,作為最高權威遞減之後演變出的一種過渡性格局,它可以緩解其內部因強人缺位導致的權力鬥爭,鬆弛其間的張力,可能承擔某種階段性政治功能。但是,卻無法保證其權力傳承的長治久安。

這是中共十七大後出現「選帝侯」的基本態勢。其格局是頗為狹窄的,仍屬「黑箱政治」的範疇。

從「黑箱政治」到「黑廳政治」——從「選帝侯」到「選選帝侯」

然而,有一則動向似乎提示了「選帝侯」範圍擴展的趨勢。它意味著在中共內部,已經出現了兩個層次的「選帝侯」制度嘗試。

筆者注意到了《人民日報》披露,十七大前,中共曾經有試驗,由四百中共高幹投票選政治局。基本內容,就是中共設立了一個由四百多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投票選出新一屆政治局委員候選人的准推薦名單。整個過程分為五步曲:

一、今年九月二十五日,四百人的選舉會投票,產生一張「可新提名為政治局委員預備人選的推薦名單」,或稱為「准推薦名單」;

二、現屆政治局常委參考推薦名單,以及黨組織對可能人選的考察、各人廉潔程度、班子結構需要等,擬定新一屆政治局及其它中央機構的「人選建議名單」;

三、十月八日,也就是十七大前一星期,政治局同意這份名單;

四、十月二十一日,十七大選出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五、十月二十二日,一中全會按「人選建議名單」,選出新一屆政治局委員和常委。

我把這一步稱之為:選「選帝侯」制度,稱這四百人為「選選帝侯」,或「選帝侯的選帝侯」。

它的目標是,在四百人範圍內,選出政治局委員和常委,即,選出「選帝侯」團。很顯然,這四百人是「選帝侯的選帝侯」。他們雖然無權直接選「皇帝」,但是可以選「選皇帝的人」,即,可以選「選帝侯」;也即,可以間接選皇帝。顯然,這是在更大範圍內的選帝侯制度試驗。

然而很遺憾,該「選選帝侯」僅僅是高度保密、被高度操縱的一次試驗。試驗結果,也僅僅是「推薦」給胡錦濤們「參考參考」,並無法定意義。也就是說,它並未進入真正的政治過程。

正如筆者與陳子明先生在最近一次對談中指出的,倘若北京當局敢於公開地、正式地把上述「選選帝侯」付諸政治過程,把試驗變成正式實踐,則中國政治就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民主云云,就不再純粹是掛在口頭上的喋喋不休的囈語了。因為公開化,就意味著透明的遊戲規則出現;因為範圍擴大,也就意味著合法性基地的擴大。倘如此,人們是有理由對中國政治前景抱持某種謹慎的樂觀期待的。

然而封閉性、神秘性,作為中共政治運作的基本特點,在上述試驗中一仍其舊。這是令人沮喪的。然而,即使如此,鑒於「選選帝侯」達四百之眾,其規模比較「選帝侯」大為擴張。因此,即便仍然黑暗、閉鎖,倘若「選帝侯」制仍難逃「黑箱政治」之譏的話,則「選選帝侯」制就可命名為「黑廳政治」了。

雖然同被黑幕籠罩,但是,其中空間大小仍是非常重要的。對控制者言,他可以製造「黑箱」,他可以製造「黑廳」,甚至,他可以製造黑市……,但是, 他製出「黑省政治」「黑國政治」嗎?廣袤空間,「制黑」已經力不能及了。

顯然,規模、範圍之大小是極其重要的。

近來人們常談論中國已進入寡頭政治時代。其實,寡頭政治已存在中國多年。而史家也常常注意到寡頭政治轉變為變革工具的可能性。事實上,當 9個寡頭,變為400個寡頭,再擴展到更多「寡頭」時;當中國政治,從九人的「黑箱政治」,走到四百人的「黑廳政治」,在走向幾千人的「黑街政治」 時……,當上述「選帝侯」制度試驗的範圍與人數不斷拓寬,當千千萬萬人都獲得了與「選帝侯」同等的權利,而「政治寡頭」已經泛化到「尋常百姓」頭上時, 「寡頭政治」也就名存實亡了。

那就是那個日子——大寫的日子。(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