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協會譴責中國嚴控新聞媒體和網路

世界報業協會(WAN)20日宣布「2008自由金筆獎」頒贈給則被監禁的中國記者李長青,以表揚他面對北京政府打壓,仍執意揭露中國爆發登革熱疫情的勇氣。李長青是第4位榮獲世界報業協會自由金筆獎的中國記者,先前戴晴與高瑜分別獲得1992年與1995年的自由金筆獎,去年的師濤則是第3位獲獎的中國記者。

◎「世界報業協會」要求中國履行承諾

國際非政府組織「世界報業協會」最近發表聲明,譴責中國沒有兌現當初在申辦奧運會時在開放媒體自由方面所作出的承諾。目前,在中國至少有30名新聞工作者和50名所謂的網路異議人士遭到關押或判刑,中國媒體仍在不同的領域遭到限制。世界報業協會呼籲奧運會的所有參與者,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中國停止對人權的踐踏。

在北京的獨立中文筆會會員、獨立評論人士劉曉波表示,世界報業協會這樣大的非政府組織,在奧運前夕敦促中國政府改善新聞自由、兌現申奧承諾,他認為這種聲音是非常必要的。

劉曉波說:『我作為中國這種跟師濤他們命運比較相同的人,我對世界報業協會這麼做實際是挺感激的。它這幾年對中國的言論自由、文字獄都是非常關注的。比如說它去年的金筆獎給了師濤,而且那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特別是對於師濤的家庭而言。』

◎反貪腐報導 觸碰中共禁忌

2004年在「福州日報」擔任採訪部副主任的李長青,當時因透露爆發登革熱傳染病疫情,在無任何罪名的情況下被監禁1年後,於2006年1月被中國當局以「製造及傳播假消息」罪名,判處3年有期徒刑。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表示,其實當時確實有登革熱疫情,只是官方的感染人數是94人,而李長青在報導中寫了百餘人,只是為了數字上的問題,北京當局便以「製造及傳播假消息」將李長青入罪。

張錦華說:『其實李長青據一般的分析,他真正被關押也並不是因為在數字上這樣一點點的差距,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他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一些文章,就是包括「反腐敗為什麼這麼難?」以及揭發了一些地方官員腐敗的事實,所以這些腐敗、當然是官商勾結的問題,得罪了這些權貴,所以造成了他的這個、事實上就是這些後面的這個因素,所以非要把他去之而後快。從這個部分我們可以看到,這其實不是個案,就是李長青報導腐敗然後被關押其實根本不是個案,所以我們可以瞭解說,媒體在自由社會裡面本來就是應該要監督政府、貪污腐敗的問題、維護人民的權益,這是任何媒體的一個天職,也是促進社會進步、防止權利腐敗,媒體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中國大陸凡是從事反腐工作的這些記者、政治官員或是民間人士,都遭到判刑、都遭到監禁入獄的下場。』

◎李長青再3個月便可刑滿出獄

李長青的妻子鮑丁玲女士在得知李長青獲獎後感謝各界對他們的支持,她表示,李長青只是善盡一名記者的本份,目前李長青在獄中的狀況良好,而且李長青大約在3個月之後就可以刑滿出獄。

鮑丁玲說:『我是覺得就是說,我不知道、就是覺得這麼高的榮譽給他,然後沒有做什麼就給他這麼高的榮譽,就這樣感覺說,然後謝謝他們給他的關心,我覺得這樣子,我代表他謝謝就是所有關心他的人。』

◎中國記者再次得獎 鼓勵爭取新聞自由

世界報業協會連續兩年將自由金筆獎頒發給仍在獄中服刑的中國記者,是歷史上少有的事情。劉曉波指出,世界報業協會先前曾與獨立中文筆會聯繫,要求他們進行提名,獨立中文筆會經過斟酌,提出李長青作為候選人。

劉曉波說:『因為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關押記者最多的國家,他們的關注、他們像對李長青這樣的受迫害記者的獎勵,這在某種程度上既是對民間爭取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人的一種鼓勵,同時也是對中國官方製造文字獄的野蠻制度的譴責。』

◎中國公民覺醒 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2008北京奧運的逼近,北京當局已經對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採訪權開放很多,但是中國境內記者卻仍然被嚴格控管。張錦華分析說,只要記者的報導碰觸到中共禁忌的話題,唯一下場就是入獄。

張錦華說:『從官方控制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發現他事實上是升高的,所以這幾年我們發現有更多的異議人士是被關押的,這些報導反腐的記者被關押、被毆打的,它的數字都不斷的升高之中,沒有減緩而且更嚴重。那另外一方面,這個科技傳播管道的無遠弗屆,那中共其實是想把它監控起來包括像網際網路,但是科技越發展,中國其實是很難完全掌控,這個科技的發展使得中國國內的民眾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訊息,然後也有更多的追求自由的有識之士,他們也不斷的出來做各種不同的維權的活動等等,那我們看到中國這樣一個所謂的「公民覺醒」,這樣爭取自由的努力,它也在各種不同的角落裡出現,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的張力都增加了,衝突益發升高的一種狀態。』

◎呼籲中國放寬新聞自由 各界需再加把勁

最後,北京獨立評論人士劉曉波呼籲國際社會能夠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包括西方自由國家政府,在奧運前夕向中國發出更加直言不諱和更強烈的聲音,改善中國目前的新聞和網路不自由的現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