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音樂聖地:卡內基音樂廳(圖)




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也稱作卡內基音樂廳,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和第57大街,距離中央公園兩個街口。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資建於1890年,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誌性建築。卡內基大廳以歷史悠久,外形美觀以及聲音效果出色而著稱。特別是在古典音樂世界,很多名家從這裡成名。幾乎所有最著名的交響樂團,演奏家,歌唱家都曾在這裡"擺"過場子並贏得讚揚。歐洲和美國最著名的交響樂團,每年都會來這裡演出若干場。

曾在卡內基音樂廳聽過柏林愛樂和維也那愛樂,還有馬友友,郎朗,但是從未有機會好好去瞭解音樂廳的特別之處。作為公司的福利(實際上是公司贊助的結果),員工可以免費參觀卡內基大廳。找了一個週六,來探尋音樂聖殿的秘密。

卡內基大廳由結構截然不同的一大兩小,共三個廳組成。如果有人宣稱在卡內基登臺, 也許只是那兩個小廳, 與主廳差了好幾個級別。主廳現在稱為伊薩克·斯特恩禮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層2804個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主廳頂棚極高,觀眾到頂層觀眾席臺需經過105級台階。當然也可乘座電梯。自主廳建立以來,幾乎所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都曾在這裡表演過,主廳的休息室裝飾有簽名畫像和紀念畫。

卡內基主廳的音響效果幾乎完美無缺,聲音效果溫暖,真實。伊薩克·斯特恩曾說:"有人說這個音樂廳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舉一動,並將其升華"。許多新建音樂廳的音響效果還比不上這裡,包括鼎鼎大名的林肯藝術中心音樂廳。交響樂團和演奏家都更喜歡卡內基大廳。1962年美國最著名的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離開了長住70年的卡內基,遷到當時新建的林肯藝術中心音樂廳。但是音樂家們都說音響效果有問題,幾十年來多次修改,還是達不到卡內基的水平。2003年6月,紐約愛樂計畫在2006年初重返卡內基大廳並與大廳進行商業合併;2003年晚些時候宣布計畫流產。卡內基的魔力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這麼出色的音樂廳卻是出自一個"業餘"建築師之手。

1890年代,美國和紐約經濟實力和地位都在飛速發展,隱然有後來居上,趕超歐洲老牌列強之勢。可能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卡內基發現即將成為國際大都市的紐約,卻沒有一個像樣的音樂廳,或舉行慶典集會的場所。於是,他投資100萬美元,在當時還是荒野之地的57街建造一個具有"現代"水平的音樂廳,同時作為他資助的紐約宗教劇協會的會館。而大廳的設計就交給了紐約宗教劇社團的業餘大提琴手,並不出名的建築師威廉·波奈特·杜斯爾(William Burnet Tuthill)。

杜斯爾在此之前只設計過私人住宅,從未設計過大型公眾建築。他先遍歷歐洲各大劇院音樂廳,回美後按照義大利文藝復興式樣完成了設計,用磚和棕色砂石建成的。主廳的牆壁有多個層次,5英尺厚,隔音效果奇佳。一個人在舞台上講話,最上面看臺的人也可聽清楚。這麼大的工程,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也算是神速了。1890年破土動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舉辦正式開幕音樂會,著名指揮家瓦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揮,真是輝煌的一刻。

開幕音樂會開始前,杜斯爾站在舞臺的右前邊角上,看著人們湧入大廳,突然產生了不妙的感覺。心裏打鼓,支撐頂層看臺的那幾根"細"柱子(見#3)是否能承受住800多人。他急速轉身跑到辦公室,把設計數據重新核對了一次。還好,沒有問題。那幾根柱子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還在完好的工作。

一開始,大廳的名字僅是簡單的"音樂廳"(建築正面華蓋上方有"音樂廳由安德魯·卡內基出資建造"的字樣),後來在紐約音樂廳公司(大廳最初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們的勸說下,卡內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廳於1893年正式更名為卡內基大廳。大廳在1893-1896年間多次改建,增加了兩座藝術家工作室塔樓,給藝術家們工作和居住。

大廳的所有權在1925年之前屬於卡內基家族,1919年卡內基去世後,因為管理不善,他的遺孀將其賣給房地產開發商羅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於1935年過世,他的兒子接管了大廳。40年代中期,音樂界的風雲變幻促使西蒙將大廳出售給當時佔據著大廳每年大部分演出檔期的紐約愛樂樂團,但因樂團正準備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時候大家都認為紐約城無法擔負同時兩個大音樂場館。面對失去大廳最大客戶的危險,西蒙不得不計畫將其變賣。但隨著與一家廣告開發商談判的破裂,紐約愛樂樂團又在1962年遷往林肯中心,大廳面臨著為商業摩天大廈讓路將被拆除的命運。後來,在著名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領導的團體遊說下,紐約政府通過特別法案,允許紐約市以5百萬美元將大廳從西蒙手中買下,並於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質的卡內基大廳協會來管理大廳的運作。1964年,卡內基大廳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不得拆除)。

1983年到1995年間,大廳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修繕工程極為小心,以便保持原有的音響效果。當初建造費用只有100萬,但這此維修卻花了6000萬。

那天的義務講解員還講了卡內基的發跡史,從一個只讀過5年書的移民,成為美國的鋼鐵大王,最富有的人。

安德魯·卡內基出生在蘇格蘭一個手工業者家庭,父母靠自己織的桌布來謀生。但是,機器紡織的興起擠垮了手工業者,他們一家人只好在1848年,卡內基13歲的時候來到美國匹茨堡,投奔他的 uncle。來美後,卡內基不得不打工貼補家用,再也沒有上學唸書。

卡內基聰明好學,善於抓住機會。他曾在電報公司傳送電報,但他很快就自己學會了譯電碼和收發報。當時能用電報的都是大公司,大富豪。其中一家鐵路公司的老闆看中了卡內基的才智,讓他做助理,從此開始了職業生涯。後來,他看到向西部開發的趨勢,和鐵路的前景,開始投入鋼鐵業,迅速崛起。當他在1870年把鋼鐵公司賣給摩根家族時,摩根交給卡內基一張一億美元的支票。他說:年輕人,你現在是美國最富有的人。那時卡內基只有35歲。

卡內基此後投資於其他行業,並致力於慈善事業。他先後捐建了3000多所圖書館。許多學校,博物館,非盈利機構都得益於他的資助。

民間流傳著一個關於大廳的笑話:問:"我怎麼才能去卡內基大廳?" 答:"練習,練習,再練習。"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