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沒有天安門廣場或莫斯科紅場那樣的公眾聚集地,逢年過節、重大慶典,勃蘭登堡門內外這兩條大街就是柏林公眾的聚會之所。2007年3月25日那天,是歐盟成立50週年日子。德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五十週年紀念慶典就在以勃蘭登堡門為中心的這兩條大街上舉行。人群從四面八方枝杈狀的小路上如同潮水湧來,匯聚到這東西向的城市交通大動脈上。我感到自己就像這潮水中的一粒沙。此情此景,令人聯想起音樂廳或電影院散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一個腳後跟。柏林牆曾被稱為全世界最醜陋的建築,而作為柏林標誌的勃蘭登堡門卻是美麗的。這座城門始建於1788年,通體由白色砂岩條石砌成,高26米,寬65米,進深11米,氣勢雄渾。門內有五條通道,中間一道最寬,原為皇室御道。門上矗立著一座勝利女神像,頭戴桂冠,背插雙翅,左手執轡,右手握杖,立在飛馳的兩輪四馬戰車上,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組青銅雕塑1807年曾被拿破崙當作戰利品劫走,七年後又被德國軍隊帶回。柏林人對勃蘭登堡門懷有特殊的感情,稱她為"命運之門"。在過去兩百年裡,勃蘭登堡門見證了德意志的興衰榮辱。普魯士軍隊曾從門下凱旋,希特勒曾驅趕成千上萬人,從門下出發去"征服世界"。柏林牆時代,勃蘭登堡門被隔在大牆以東幾十米,成為柏林牆的標誌性地段。1990年柏林牆倒塌時,這裡成為柏林人欣喜若狂的歡慶之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今天這裡又聚集了數以十萬計的人群,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來感受這份和平和吉祥。
"在菩提樹下"大街上,兩行菩提樹枝柯婆娑,黝黑的樹幹茁壯健美,整條大道如詩如畫。這裡一度曾是柏林的心臟。中間人行道上每隔一段就有幾條長椅供遊人休憩,也可以坐下仔細端詳街道兩旁的那一幢幢各具特點的經典建築,如德國歷史博物館、新衛宮(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洪堡大學、國家圖書館、國家歌劇院等等。洪堡大學門前是"在菩提樹下"大街東端的終點,街中央德皇弗裡德裡希二世的騎馬塑像高高佇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俯瞰著過往的人群和車流。
"六月十七"大街得名於1953年6月17日東德(包括東柏林)人民發起的一場反政府、要民主、要自由的抗爭活動。據東德公安部統計,有4名人民警察、19名示威遊行者和2居民身亡,191名公安人員、126名遊行示威者和61名居民受傷。一組非官方的數據則是,6月17日事件中有267人被殺害,在戒嚴令宣布後的幾天裡有31人被殺害,此外還有89名示威遊行者按戒嚴法被槍決。今天的"六月十七"兩側是鬱鬱蔥蔥一眼望不到頭的森林公園,即蒂爾加籐公園(Tiergarten)。自十六世紀以來,蒂爾加騰公園一帶就是皇家狩獵區。十八世紀中期弗裡德裡希(亦譯腓特烈)二世將這片區域向公眾開放。二次大戰後的第一個冬天特別寒冷,德國人國敗家破,不少人被凍死,蒂爾加籐公園的古老樹木和託庇於這片森林的其他各種生物也遭到歷史性的洗劫。20萬株樹木絕大部分被人伐去用作薪柴取暖,僅有700棵倖存下來。
目前的蒂爾加籐公園森林,是1949年之後按照園林設計師威廉 ·阿爾威德斯的設計重造的。1985年根據有關公園文物保護原則,以十八、十九世紀為模本,蒂爾加籐公園獲得進一步的保護和重建。穿行在林中小路上,高大的林木伴我左右,很難看出大部分樹木竟是在半個世紀以前重新栽種的痕跡。蒂爾加籐森林夾峙整條"六月十七"大街,其中心廣場上聳立著一座醒目的雕塑,即勝利紀念柱,用以紀念1864至1866年普奧戰爭和1870至1871年普法戰爭的勝利。柱頂飾有八米高的勝利女神鍍金銅像。這裡也是一個放射狀的交通樞紐,五條大道和許多小道通向四面八方。從各條道路遠處遙望勝利女神柱,可是柏林最令人心曠神怡的視覺享受之一呢。
一座城市,中心區能有這樣一片森林真是令人神旺。走在林中的沙石土路上,讓人忘記身處都市之中,好像一下回到十六、七世紀歐洲的鄉村。路面上坑坑窪窪,隨處聚著雨水。在這泥濘和坑窪之間擇路而行,親近大地,親近泥土,心中竟升起一種久違了的的滿足感。偶然一陣風起,所有的樹木枝葉便都活潑起來,像大海拍打海浪的聲音,像海浪擊打岩石的聲音,也似它們發出的陣陣嘆息。這聲音讓我魂牽夢繞了多久啊!那是兒時的記憶。兒時的我曾經在鄉下住過幾年,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總是很迷戀森林,森林在我兒時的眼裡是那樣的巨大、神秘,裡面隱藏著無窮的樂趣。我曾在那裡和樹說話,與鳥低語。今天,在這遙遠的異國他鄉,我怎的又回到兒時的森林了呢?我迷茫了!最獨特悅目的還要數這長在林中草地上的水仙了,一簇簇的,星星點點的散落在草叢中,像是夏季灑落在銀河的繁星,嫩黃的葉子像極了平常菜攤上出售的小蔥,水靈靈地支楞著!如果說音樂是無國界的,那麼我說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無國界的,因為我可以聽懂它們對我說的每一句話。
2007年5月 柏林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柏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