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代中國:「五七干校」到底是個什麼學校?

 2008-02-28 22: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拿著新書《在"五七干校"的日子》(唐筱菊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出門坐車。北京的司機好侃,一眼瞥見書名,找到了話題:"‘五七干校'是個什麼學校?在哪兒呀?"我有些詫異:司機看樣子人到中年,怎麼會不知道"五七干校"!那是一段令許多親歷者刻骨銘心的歷史啊!

這本書收錄了31位親歷者的回憶。"文革"浩劫的第三個年頭,黑龍江省革委會在慶安柳河辦了個農場,把一批機關幹部集中起來勞動,取名"五七干校"。叫這個名,是為了紀念那個著名的"五七指示"。這個"新生事物"被一條"最高指示"推廣到了全國,城裡的各個單位,都要求在農村建"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干農活和「改造思想」

去"五七干校"的大體是兩類人:一是"文革"中被揪出來的"走資派"、"三反分子"、"反動學術權威"、"反動文人",夠不上關監獄但又背上了種種"罪名",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出個大致:蕭克、張中行、蕭乾、王西彥、於光遠、周而復、龔育之、王蒙、李莊、黃冑、舒蕪、陳早春、何茲全、方掬芬、新鳳霞、邵燕祥......;二是各單位的一般幹部、教師、科技人員、編輯記者、醫生護士、演員、運動員。

"五七干校"並非學校而類似農場。既是農場,當然就要干農活。脫土坯、割蘆葦、收麥子、插水稻、擔糞挑水、打場晒糧、挖土固壩、挑泥筑堤......都是"改造思想"的手段。說是"改造思想",其實是懲罰。

比勞動懲罰更難熬的,還是精神折磨。干校裡要進行揭發批判。最令人心驚膽戰的是抓"五一六分子",人人過關,個個自危,被逼瘋、自盡者都不鮮見。也正是在此時,許多人開始了對"文革"的反思。

"九一三事件"之後,"五七干校"悄悄降溫,人們陸續回城重新工作。正式下令撤消"五七干校"是1979年,那已經是"文革"結束之後的事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文摘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