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有助智力開發
音樂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種,例如: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收看兒童節目時跟著唱唱跳跳,參加形體、舞蹈訓練,還有就是學會一種樂器。對兒童從小注意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他們的音樂才能,更可以鍛練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毅力。
這裡只說說目前最受家長青睞的兒童樂器學習,它就是一種開發智力的積極而又有效的一種手段。因為學習樂器要求孩子眼睛、腦、手共同協作,其中手的動作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手指的運動不僅能使小肌肉動作發展更協調、更靈敏,而且對腦細胞的神經發育也有促進作用,尤其可以激活、促進右腦的功能開發。
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有一個學生,初來我這兒學琴時,看上去與其他學生沒有太大差別,只是略顯瘦小、單薄了些,語言表達稍顯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這個孩子總是坐不正或站不穩,手指的協調性差,為此沒少挨我的批評。後來,他母親私底下和我做了一次坦誠的交流,我才知道了這個孩子的真實情況。
這個孩子生後六個月被診斷為腦性癱瘓(俗稱腦癱兒)。腦性癱瘓是指發生在圍產期時,由於受到某種損傷,嬰兒發生了非進行性的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家長讓他學琴的真實目的,是希望通過音樂學習來鍛練孩子的協調性,使康復鍛練顯得不那麼單調、乏味;同時也讓他能學一種樂器,充實課餘生活。我瞭解情況後內疚不已,也深受感動。與此同時,我也立即調整了對他的教育方法。
腦癱兒有很多種,這個孩子是在聽覺和運動方面發展遲緩。針對這兩方面的缺陷,我建議他學習電子琴。因為電子琴的節奏豐富,具有多種音色、觸鍵不需要太用力、教學內容形式多樣化,相對容易掌握。在選曲方面,我先選擇一些簡單、節奏相對規整的作品,用最基本的節奏--進行曲節奏進行演繹。等他熟練掌握後,再讓他根據樂曲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自己選擇適當、好聽的音色,最後選擇一些相對變化的節奏來完成這首樂曲。這樣一來,一首樂曲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演繹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節奏、音色所帶來的不同"美"感。這樣的學習既鍛練了他的協調性,又使他學得主動,自信心、自製力大大提高。
現在,這個小學三年級還要老師餵飯的孩子,已經就讀於某區重點中學的預備班,成績名列前茅,擔任副班長,今年還順利地通過了上海市音樂家協會電子琴等級九級考核。我的學生中類似的孩子還有不少,看到他們的成長、進步,我不得不折服於音樂教育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人人都能因音樂變聰明嗎
那麼,是不是所有學樂器或接受音樂教育的孩子都能從小獲益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因為音樂教育類型和樂器的選擇正確與否,對孩子們未來的影響舉足輕重。
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們學樂器,只是為了完成自己未了的心願,或不想落於人後,因而大多數比較盲目。家長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圖為孩子們選擇樂器,其實是大錯特錯的。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不同性格特點的孩子也有著各自的喜好......如果忽略了這些前提條件,而跟風似地要求孩子學某種樂器,其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到頭來一場空。
無論學什麼樂器,都要從孩子的自身條件出發。有些孩子從小節奏感好、聽覺敏銳、音准概念佳,那他就可嘗試學習一些樂器,如小提琴、二胡、古箏、月琴、柳琴等。這些樂器對孩子自身的要求相對較高,聽力不好、音准概念較差的孩子會學得比較累,因為他們聽不出自己彈(拉)奏出來的聲音到底對不對、好聽不好聽,只是一味模仿老師的手位。如果父母也不懂,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弱,成就感會越來越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負擔的增加,最終的結果自然就是半途而廢。
大眾青睞的鍵盤樂器
對於現在絕大多數四至六歲的孩子來說,鍵盤樂器是他們和家長的首選。因為現在鍵盤樂器相對比較普及,家長和孩子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較高。再加上鍵盤樂器的音較為固定,對培養學生的音准概念也是非常有利的。
鍵盤樂器除了眾所周知的鋼琴外,還有電子琴和手風琴。對於四五歲的兒童,我比較推薦電子琴。因為電子琴的成本相對較低(這一點,對心存疑慮、不知孩子是否適合學習音樂的家長,可能非常關鍵)、體積小、音色多樣、節奏豐富,非常適合這些頑皮好動、喜歡新鮮、興趣多變而手指力量較弱的孩子。鋼琴是一種古典樂器,相比之下顯得沉穩單調些。而且體積大,價格也昂貴許多,對於孩子的手指力度要求也相對高。
無論選擇何種音樂學習方式,在學習之前家長都應該找專業老師進行探討和研究,把孩子的個性、自己的想法與老師進行充分交流。尤其是如果要想通過音樂教育來達到智力開發的目的,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各位家長若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音樂教育方法,就可以讓孩子學得快樂而有自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讓孩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