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勝利"是毛"光輝的頂峰"?
今年是"志願軍""抗美援朝凱旋歸國"50週年。由於大陸一黨專政的"既定方針",歷史的迷霧遠未散盡。即使某些思想開放的學者也仍然囿於陳舊的觀念,對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戰爭的看法有欠客觀。例如辛子陵的這段話,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總起來說,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是打勝了,......毛澤東在建國之初,以久戰疲憊的軍隊,以久戰殘破之經濟,敢於下決心打這一仗,實在是大智大勇。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昂首挺胸自立於世界列國之林,沒有人再敢找上門來欺侮中國。這是給新中國在世界上奠基的一仗,這是毛澤東一生革命事業光輝的頂峰。"(《紅太陽的隕落-毛澤東的功過是非》,書作坊,2007年,34頁)
對此,我們不妨略作探討,以正視聽。首先應當弄清,"抗美援朝戰爭"(通稱"韓戰",或"朝鮮戰爭")的實質是什麼。
據"維基百科"稱:
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北韓-張注)與大韓民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而分別支持南北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中的一場"熱戰"。該條目的附表又指出,戰爭"起因:北韓向南進攻":"結果:停火,維持分裂"。
應該說,上述說法反映了事實。如果結合已經解密的前蘇聯政府檔案,我們更可以清楚地看到,韓戰是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發動的軍事冒險。這位北韓的獨裁者妄圖一口吞下南韓,斯大林出於其與美國對抗的全球戰略,不但批准金日成的"統一計畫",而且在北韓很快陷入困境後一再向毛施壓,迫使中國介入戰爭。
有關中國出兵前的背景,"維基百科"是這樣介紹的:
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突襲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應韓國的控訴,決定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聯合國軍司令由美國指派。同一天的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軍事介入臺灣海峽。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很快攻克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繼續向南進攻,將聯合國軍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聯合國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並很快扭轉了戰爭的態勢,不久後攻克漢城,並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半島北部,與10月19日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由此可見,聯合國軍師出有名,輿論上佔了主動。而且,金日成的軍事冒險,除了損兵折將,自吞苦果,連北韓政權也幾乎要流亡我國東北外,實際上也妨礙了毛對臺灣的軍事行動,可謂損人不利己。概而言之,"抗美援朝"並非什麼"承擔國際主義義務"的正義之舉,只不過是中國被綁在斯大林的戰車上,和國際社會唱對臺戲。如果從當今人類的普世價值看,南韓的欣欣向榮和北韓的民不聊生,更充分說明當年"志願軍"入朝為金日成保駕,完全是和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
其次,說這場戰爭"中國人是打勝了",這即使不算自我吹噓,也屬自我安慰罷了。充其量講雙方打成平手,雙方者,以中`朝`蘇為一方,另一方是南韓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下面先從軍事上具體分析一下彼此的傷亡`戰俘人數,用毛的話叫做"有生力量"的損失情況。
"志願軍":
按中方數據: 陣亡148000(內非戰鬥死亡34000),負傷380000,失蹤7600,被俘21400;
按美方數據: 陣亡400000,負傷486000,被俘21000.
北韓:陣亡215000,負傷303000,失蹤或被俘120000.
蘇軍:陣亡315.
中朝蘇傷亡失蹤被俘總計:
按中方數據: 1030000;
按美方數據: 1190000--1577000.
美軍:陣亡36570,負傷92134,失蹤8176,被俘7245.
南韓:陣亡58127,負傷175743,失蹤或被俘80000.
聯合國軍傷亡失蹤被俘總計:
按中方數據: 1093839;
按美方數據: 474000.
中美公布的數據相差頗遠。但我們從美方擁有制空權,飛機大炮狂轟濫炸,而百萬"志願軍"先後入朝,實行人海戰術的情況分析,其傷亡慘重勢所必然。一般估計中朝軍隊陣亡約63萬人,其中"志願軍"應不下40萬。倘從經濟上看,則韓戰令中國背上沈重包袱,不僅因打仗而放慢了建設步伐,而且直至60年代仍在還錢給蘇聯。至於說,這一仗打出了"國威",從此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是一種單純軍事觀點。國力靠的是綜合因素。經濟實力是基礎,國民素質是靈魂。何況"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敗在於理"。極權統治的國家不可能受到世人敬仰。
歸根結底,毛只是迷信武力的暴君,他的"大智大勇"不足為訓!
- 關鍵字搜索:
-
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