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向中國
由於大量熱錢流入中國,中國發改委聯同七部委發出通知,要控制熱錢的流入。與此同時,有專家觀察到,最近也出現了熱錢流出的現象。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就此,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香港經濟問題專家、原上海"世界經濟導報"副總編朱杏清。順便也請朱杏清談了一下從他主持的報紙被關閉以來,中國經濟媒體和報導在他眼裡發生了什麼變化。
德國之聲記者問:熱錢流入中國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外匯儲備6月底已經達到驚人的18088億美元。據中國的專家分析,從2005年以來,熱錢流入超過了3000億美元。對此,朱杏清先生說:"熱錢的概念比較寬泛。所以也有說遠遠不止這個數,超過了5000億美元的。"
不管數字多少,朱先生認為,熱錢流入的原因自然是為了獲利,盈利性的、投機性的。從人民幣的匯率看,自從官方鬆動了人民幣跟美元的關係後,至今兩年時間裏人民幣已經升值了近20%。如果是鬆動那時候進入中國的美元,那麼到現在就已經升值了20%,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個吸引力當然是相當強的。
再就是,"在過去兩、三年裡面,中國的股市和樓市都瘋狂上漲。"樓市在有些城市一年裡漲百分之三、四十的都有。股市在去年一年裡漲得非常快。"投資能獲得這麼大的收益,再加上匯率上的收益,對外資是非常大的吸引力。兩大好處相加,錢自然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
今年中國樓市、股市又不景氣了,熱錢流到哪裡去了?
中國的樓市和股市之所以降下來,朱杏清認為也可以看成是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成效。這種大規模的下降,也是因為相當一部分外資看到中國政府要進行宏觀調控。於是他們就提前地把資金從那裡抽出來。熱錢數量如此之大,所以它一旦進去,就會把市場使勁往上托,一旦撤出,同樣會讓市場以幾倍的速度和規模下沉。熱錢的進去和出來都有放大效應。"中國政府不會允許這兩個市場長期地、無限制地、失控地上漲。"而國際資本有強大的信息來源和分析機制,所以往往會採取先導性的行動。
他說,有一種分析認為,由於美國經濟不景氣,有不少的資金要撤回到美國去。"這部分錢當然是短期地,暫時性地離開了中國市場。""但是我相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在看。他們繼續留在中國,也許用存款的形式,或者債券的形式。他們在等待新的時機。"這兩天,可能股市又上漲,熱錢也許在這裡面又起到了一種作用。
在金融政策缺乏長期穩定性的情況下,熱錢似乎在中國出現了一種短期操作的特點。這就尤其是導致了股市的經常性整體浮動。但總體上,朱可清認為,帶是觀望者居多,"在正式大量進入之前,他們必然要看準形勢。"比如說,現在有此專家認為,中國政府不會看著樓市的繼續大跌,會採取一定的措施。熱錢大戶們"一定也會不斷分析、估量著形勢,再作取捨。"
熱錢最近發生流出現象,外資的部分撤出中國是否也是原因之一?
中國6月外貿順差214億美元,FDI(外商直接投資)96億美元,外儲增量中"不能被解釋的部分"出現191億美元的淨流出,創歷年最高。德國之聲記者因此設問:您剛才說到了一個原因,是部分美國資金要撤回美國去,以應急。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
朱杏清指出,中國的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勞工條例的出臺,二是經營環境標準的提高。東南亞、香港、臺灣的企業很多基本上靠的是密集型的勞動力的,資源消耗型的、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已經和正在撤出中國,"這個趨勢,我感覺還會繼續持續下去。"他認為,從中國官方的表態看,中國"並不希望勞動密集型的、消耗大量能源的、對環境破壞大的產業繼續存在在中國","在初期沒有辦法,現在則要竭力避免許多副作用。"所以中國也不太在乎這類企業的撤出。"現在中國的環境負擔已經到了警戒線,在珠三角地區許多企業已經找不到工人了,許多勞動力流到了長三角去,那裡對資源消耗型的、環境破壞型的企業管理得相對嚴一些。還有個因素是,中國廢除農業稅,使農村的生存條件比以前好了,使原來在珠江三角洲生活、工作條件相當差的企業受到很大影響。這些因素造成不少外資企業撤出,這是事實。這自然也會帶走一部分"熱錢"。
發改委作出決定要嚴格控制熱錢。熱錢多有什麼壞處呢?
朱杏清認為"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政府來說也是一個惡夢",警鐘。像泰國等都是在經濟最蓬勃發展,熱錢大量流入的時候忽然遭遇了急劇下沉。熱錢的流入當然是讓人高興的事,這尤其體現在樓市和股市上,但是它如果一旦撤出,就會造成"惡夢"。比如中國股市,在一年時間裏差不多翻了一倍,然後在半年時間裏從6000點跌到不到3000點。"這個大幅度波動對一個還處在發展初期的股市來說,極為不利。"熱錢後面的國際金融集團在金融市場上的感覺比一般的散戶要靈敏得多,但它量大,放大效應也大,它的一進一出,也許就是電腦上按幾個鍵的簡單動作,成億的資金就從老百姓手裡轉到了他們手裡。這就不僅是經濟上影響了,也有巨大的社會影響。
另外,對國家宏觀經濟來說,熱錢的"不可控制,不可預測,來去自如,神出鬼沒",對宏觀經濟帶來的不可知的破壞性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再就是通貨膨脹。這次的通貨膨脹是資源性的。熱錢從股市、樓市撤出來,一定會通過他們強大的分析研究力量尋找一個新的獲利場所,投資對象,他們一定早就有所分析,這就是資源性的方向。包括現在價位不斷上升的商品,像糧食,農產品,石油等,這些價格的上漲可能跟這些熱錢的轉向流入有一定關係。有些價格的戲劇性上升,我相信跟熱錢的東竄西竄是有關係的。這對國家的宏觀經濟也是不利的。
今年中國貿易順差下落,有專家說這表明人民幣升值已基本到位,是這樣嗎?
現在可以看出來,升幅在下降,"但是是不是說明現在已經到位,還很難講。因為它還有慣性在裡面。"有些因素是非人民幣的,不是說你不升就可以不升了,比如"美元它本身在落,不僅是對人民幣,對歐元等同樣如此。"朱杏清認為,美國經濟的不景氣,不是一、兩劑藥可以止住的。即使有所好轉,也有一個慣性的下跌過程,"也就是說,美元總體上還是弱的,儘管它的政府一再強調強美元符合它的利益。但它的趨勢恐怕暫時扭不過來。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說人民幣已經到位了。"
他認為,人民幣現在"很難",一方面對美元還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在購買力方面卻在不斷下降。國內"百物的價格都在騰飛。"一升一降,使人民幣處於非常難處理的一個階段裡,而有些因素是中國政府無法控制的。
人民幣是否有自由兌換的前景?
朱杏清認為,"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對中國政府來說不是一個經濟上的選擇,而是一個戰略上的選擇。"當然,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已經有所放開,在貿易上有所放開,但整體上的,實施自由兌換,"大概在可見的幾年裡是不會做的。"因為,他認為,"那樣會明顯削弱政府在宏觀上對經濟實行控制的能力。"泰國的經濟當年受到那麼大的打擊,跟泰銖的自由兌換也有關。近年來歷次經濟波動對中國之所以沒有太大影響,也是因為中國保持了對幣值的控制能力。中國政府一定擔心,一旦放棄這個工具,會帶來政治、經濟、國際戰略方面的綜合影響,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決策。
德國之聲:順便問一下,作為原"世界經濟導報"副總編,從"世界經濟導報"這份在中國相當有影響的報紙八十年代末被關閉到現在,您怎麼看中國經濟媒體與報導這些年的發展?
朱杏清: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裏,經濟報導方面的禁區相對比較少了,確實放鬆了一點。這也反映了實體經濟本身在發生變化,報導是反映實體的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當年的經濟媒體也比現在少。現在的報導比當年更專業,更深入。但是回過頭來講,當時"世界經濟導報"存在的時候,把經濟放在一定的框架裡面來看,並不是就經濟論經濟。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統帥的、有著長期傳統的國家裡,就經濟談經濟往往談不清楚。經濟決策往往是政治決策的結果,甚至一部分。當時我們辦報時是把政治、外交戰略和經濟連在一起考慮的。
我不認為現在的報紙能有我們當年的那種開闊。它可以在經濟問題上談得更專業,但是談論的範圍不如我們當年那麼廣泛和具有宏觀意識。這個宏觀不是經濟宏觀,而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在一起的。當然文化在現在的經濟報導當中也是有所反映的。但我覺得他們經過20年已經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他們不能談的,他們已經自己劃定了一些界限。比如政治體制改革不會在經濟報刊上提。當然在其它報刊上也不會提。我們當年曾經討論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球籍問題等,這些都不完全是經濟問題了。
中國不像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成熟的發達國家那樣。在那些國家,就經濟談經濟完全可以。但中國情況不是這樣的,經濟決策都不是經濟本身所能左右的,是政治家作出的決策。在中國不能結合政治談經濟,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現在的報紙在篇幅、報導強度方面都是當年不能比的,好幾份報紙都有三、四十頁,雜誌也辦得越來越精美,漂亮,更專業。但是在更宏觀的問題上基本上不發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當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