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褲子上印著"中美合作"的字樣。因為這條褲子是用面袋裁剪做成的。上衣像是補了一塊抹布,背包是用粗布縫製的,雖然赤腳走了幾十里山路,但少年對未來充滿了夢想。
"現在可以賺錢了"。他平日大多以地瓜粥果腹,有時只能靠喝水充飢,實在挨不過時也曾偷過東西吃,如今似乎可以擺脫這種甚至難以形容的貧窮了。他的眼前浮現出母親的臉龐。母親很苦,在生下妹妹的那天,沒有接生婆,母親自己剪斷了臍帶,隨後就出門洗衣服去了。"再等一等,媽媽。我會賺錢孝敬您。"在米店當上學徒的15歲少年下定了決心。
他就是王永慶,擁有30家旗下公司和9萬員工,年銷售額達617億美元(2007年)的臺灣最大企業台塑集團的創辦人。
▲將相當於9萬億韓元的個人財產"歸還"社會的台塑集團總裁王永慶。/照片= FKI媒體
白手起家、締造出世界級企業的王永慶被譽為"經營之神"。10月15日辭世的他在20多天後的11月11日在世人心中獲得了重生。當天臺灣媒體公開了他的遺書,讓深深的感動迴盪在天地之間。他捐出的財產競達9萬億韓元。
他的遺言是這樣的:"財富雖然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事物,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同時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隨身帶走的,在我告別人世時,理應無一例外地歸還社會。錢只是上天臨時借給我的......"
幼年時代
出生於赤貧農村家庭 八兄妹中的老大
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生於臺灣臺北縣新店的小村莊"直潭"。村子附近全都是石子遍地的荒地。王永慶家就在這裡種茶。王永慶是8兄妹中的老大。他的父母每天凌晨4點採茶葉、打包裝,之後用船運到臺北的批發商處。
茶的收穫季節是春天到夏天。到了秋天,農戶就沒什麼可干的活兒了。需要養家餬口的父母到了秋季就得上山砍柴,把柴做成木炭賣掉賺錢維持生計。
王永慶的父親身體很弱。所以,如採茶、把面袋染成茶袋、裝茶入袋等活兒都是母親做。母親一天的活兒在晚飯後全家人倒頭睡的時候都還沒有結束。因為,她還要把紅薯莖切成細條放入水中煮熟後做豬飼料。母親只有看完豬吃飼料後,才能入睡。儘管如此,王永慶卻從沒聽母親抱怨過。在王永慶進入小學的那年,妹妹出生了。王永慶也平生第一次目睹了分娩的過程。母親在沒有接生婆的情況下,獨自一人艱難地生下了妹妹。在親手切斷臍帶後,已筋疲力盡的母親最先去的地方竟是屋子旁邊的小溪。母親把雙手浸入冰涼的水中,洗了髒衣服。因為,她得在當天內洗完那些髒衣服。到了晚上,直到很晚母親還在挑茶葉,然後給豬餵完飼料後,才能把自己疲憊的身軀放下來。
王永慶回憶說:"母親讓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在於,用堅韌的意志力去克服艱苦的環境。正因為如此,母親的一生沒有虛度,我一直把母親的故事珍藏在內心深處,並激勵自己不斷走下去。"
◆第一個事業
15歲做米店夥計一年後自己開米店
小學畢業的王永慶15歲時離開家鄉闖蕩謀生,在名叫嘉義的地方的一個米店當了夥計。心靈手快的王永慶在當夥計的1年裡,耳濡目染地學到了進米、選米和計算米價的方法等。他認為"開米店就不會挨餓了",便用爸爸籌借的200元開了一家小米店,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當時是1931年,他年僅16歲。
當時臺灣的米店從來都不把米中的石頭挑出來,而是直接賣。這一點被王永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貼出大幅的"本店銷售沒有石頭的大米"的廣告,挑出米中的石頭後才賣。不僅如此,當時,顧客買完米自己搬回家都被看似是天經地義的事。王永慶卻在這方面尋求變化,在臺灣最早實行了"送米上門"。王永慶不光為顧客送米上門,甚至扛著米袋直接給倒進顧客家的米缸內。此外,王永慶還事先掌握顧客家中的人口數和飯量等,提供斷米2至3天前就就估算好日子,送米上門的服務。這種賣米方式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王永慶的銷售技法迅速受到了廣泛歡迎。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王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