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之春》主編胡平:遇羅克說的不只是常識

遇羅克有關人權的常識,在當時中國的環境下有著思想的力量。

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現居德國,在沉寂了二十年後,她的六十萬言的傳記小說《一個大童話》,在香港由晨鐘書局於「五四」九十週年前夕出版。八零年,即遇羅克獲平反的翌年,遇羅錦發表處女作《一個冬天的童話》,但不久後創作的《春天的童話》被北京當局所禁。八六年,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新作《愛的呼喚》。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一個大童話》涵蓋了早先那幾部作品的內容,經增加修改。

八七年離開中國而現居美國的《北京之春》主編胡平,為此書作了序。日前,他接受訪問時說:「遇羅克比我們大幾歲,算是同代人。五七年反右後,中國思想文化教育界格外封閉,反右後的一代青年很難接觸到其它的不同的思想資源,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道理,那些別的道理都被打為封、資、修,被打入另冊。在那種環境下,遇羅克獨立的獲得一些人權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在別的國家同時代的人看來只是一些常識,但他是在當時中國那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思想,因此不能不對他那種思想的力量感到敬佩。」

胡平第一次讀到遇羅克的《出身論》(文章署名北京家庭出身問題研究小組)是六七年。當時同屬於「黑五類」子女而飽受歧視之苦的胡平,「不像是在讀別人的文章,而像是在讀自己的思想」。受到鼓舞,他和同學們創辦了成都中學生的第一份鉛印小報,轉載了《出身論》,不久,他受學校審查批判。七零年,他在四川農村插隊當「知青」(下鄉務農的知識青年學生),朋友告訴他,寫《出身論》的是叫遇羅克,被北京當局以「現行反革命」罪名殺害。胡平異常悲憤,從此記住「遇羅克」名字。七八年,他考進北京大學,八零年,他參加北大舉行海淀區人民代表自由競選活動,在競選者的問答表回答「你現在最敬佩誰」的問題一欄中,他「毫不猶豫地寫下『遇羅克』」。

胡平接受採訪時說,「五四」過去九十年了。「五四」提倡民主和科學,可惜的是以後的幾十年,中國在民主方面卻每況愈下。「五四」運動發生在中國最寬鬆、自由度最大的背景下,當時人們對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沒有給予特別重視,讓它們紮下根,因而不管是遇羅克也好,張志新、林昭也好,都是因言治罪導致的惡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這十年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變化,從某種意義說,比五四更深刻。人們提出自由的原則,提出民主、人權的理念,主要是出自於對自己過去慘痛經驗的反思,不是像「五四」時期那樣主要靠西學東漸,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八十年代,中國人自己有了深刻的領悟,有內在的強大的動力。那個時期,和當年胡適他們不一樣,人們接觸不到西方的思想,即使有,也是隻言片語。這是巨大的差異。中國人的生活經驗,迫使自己思考,從中領悟自由、民主的道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