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何平在電影節上表示,中國很多導演拍攝歷史題材的電影,是為了避免電影被禁。何平今次以古裝片《麥田》亮相多倫多電影節,《麥田》以戰國時期最著名的40萬趙國軍人被秦國坑殺的"長平之戰"為歷史背景,講述了2個普通士兵的逃亡經歷。何平表示,這個故事完全可以以當代中國作背景,但如果把一個有爭議的故事放在現今的中國,就會變得非常敏感。田壯壯執導的"狼災記"同樣入圍多倫多電影節,這部電影也是以戰國時期為背景。
旅美中國作家張朗朗告訴本臺記者,從張藝謀、陳凱歌到田壯壯、何平,這些"第五代導演"當年對中國鄉土的關注,對社會底層的同情以及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透漏出來的對民族的憂患意識都具有歷史價值。但是,張朗朗說,當"第五代導演"中的一些人變成中國官方御用的首席導演後,他們就不會再拍這些有反省精神的現實題材電影了:"那個時候他有一種理想主義,他想對現實進行質疑,但是等他自己也進入這個有錢的、有權的階層以後,他的想法就改變了。"
小說"老井"的作者、美國獨立中文筆會會長鄭義表示,當代中國電影的確存在遠離現實的現象。這種遠離,其一表現為電影題材的歷史化,其二,用大陸電影界自己的評價來說就是"題材類化現象"----即從社會題材轉向對人物個體心靈的刻畫。鄭義說,並不是這樣的題材不好,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這種"遠離現實"背後的消極因素:"因為現在的這種言論控制,這種藝術審查比前些年更加的緊,所以這些導演如果他拍的東西在現在根本就不能上映,那麼投資也不會給他,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導演紛紛地迴避掉當前的一些活生生的生活,這也是無奈之舉吧。"
張朗朗表示,現在中國第六代導演還在關注民眾現實生活的體驗,探討個體的精神狀態,比如導演電影"盲井"的李揚,還有導演"小武"、"三峽好人"的賈樟柯等。張朗朗說,但這些導演目前在中國的狀況舉步維艱:"最終的導演要表現中國現代的生活的這些人就拿不到錢,所以他們只能拍小的電影到國外去拿點獎,來提高他們的知名度。"
張朗朗說,事實上,因為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極度放大,失去了應有的反省精神,所以,現在中國很多觀眾也不喜歡看那些揭露時弊的電影。張朗朗表示,除非中國社會發生巨大的振動,這種現象才有可能改變:"也可能在經濟上如果有一個崩潰,或者是在政治上有一個大的動盪的人才反思。當然從樂觀的角度,大家都有錢了,但是沒有文化,沒有社會的公益,一個良知,那個時候大家會覺得有一個缺憾。在復興文化的時候慢慢地出現思想家,但是中國現在恐怕這條路還很長。"
據報導,張藝謀的《活著》、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等都屬於被禁電影。而張元、賈樟柯、婁燁等拍攝的地下電影雖然無從禁止,也永遠無法在中國上演。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