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超市貨架上看到蔬菜油,可能想不到這與碳排放扯得上什麼關係。在餅乾與化妝品、食用油與烹飪、洗髮精與色拉醬之間,一般消費者不會想到它們有什麼共通性,又跟破壞雨林有何關係。然而,全球有 1/4 的雨林被破壞,就是為了生產食物。
德國《明鏡》週刊報導,在印度尼西亞 Central Kalimantan 省,整片雨林被砍除、燒燬,這裡將改種棕櫚,因為棕櫚油是現在全球消費者最愛的蔬菜油,每年市場生產 4500 萬噸,其中則有 10% 售往歐盟地區。
■雨林殺手
在有如焦土的地面上,工人們撒下行列整齊的棕櫚種籽,5 年後,這兒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收成,用其果實生產出棕櫚油來。然而,這片雨林的消失對地球氣候極為不利。
分屬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兩國的大島 Borneo 上,熱帶雨林植物生長在肥厚的泥煤土地,而泥煤地保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的印度尼西亞負責人 Rosend a Chandra Kasih 指出,光是剷平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就會釋出高達 20 億噸的二氧化碳。而其原因,就是為了食用的棕櫚油。
20 億噸的排碳量,相當於全球排碳量的 6%,或是德國全國 2 年所製造的二氧化碳。而以德國每個人平均消耗 13 公斤的棕櫚油來看,等於增加了 400 公斤排碳,或是開車 2500 公里。
雖然種植棕櫚樹、生產棕櫚油的生意,在世界上很多休耕的土地都可以進行,但鏟除雨林來種植棕櫚樹的成本最低,因為土地夠豐沃,毋需花錢施肥。
牛肉產業的發展方式也類似。在巴西,亞馬遜雨林的一部分被剷平後種植黃豆,黃豆的用途則是牲口的飼料。此外,牲口的排氣中含有甲烷,這是比二氧化碳更可能造成溫室效應的因素之一。每生產 1 公斤牛肉就等於排放了 36 公斤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德國每人每年平均消耗 88 公斤牛肉,相當於增加 3168 公斤排碳。
營養學家指出,適當的飲食調整有助於減少因生產食品而製造的碳排放。如盡量多吃蔬果製品,少吃肉類製品;多購買新鮮、未經加工的在地農產品;油菜籽油與葵花籽油都是高質量的棕櫚油替代品。
■綠色IT
各式電器用品無疑讓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適,但這些吃電的怪物也與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家庭劇院、計算機、白色家電、MP3 隨身聽等,幾乎每樣電器都消耗比其所需更多的資源與能源。它們的使用壽命不算長,而人們經常發現,修理家電花的錢比買個新的還貴。
這個電器的世代正在消耗比以往都更多的能源,有一些統計則指出,每個網路身份所消耗的能源,還比真人來得更多。在大部分情況中,不管尺寸大小,愈新的計算機所用的能源愈多,但這種情況是有可能改善的。
德國網路虛擬主機服務商 Strato 的機房佔地 4000 平 方公尺,其用電量相當於有 5000 個家庭的一座小城市 。不過,這已經比 3 年前來得少了。該公司董事 Rene Wienholtz 在 3 年前提出「綠色 IT」的概念,並希望使機房計算機為更為節能。
首先是調整機器的擺放方式,讓冷氣與暖氣能更有效用,這讓他們節省了 25% 的耗電量。然後,他們添購的新機器是在非全速運轉時能大幅省電的機種。
Strato 還自行研發了一種省電變電器,現在他們不止節省許多電費 ,還販賣這種變電器賺取利潤。
現在該公司所用的電來自於水力發電廠,雖然費用高於一般電廠,但因為 Strato 已經在其它環節省了不少錢,所以負擔得起。據 Strato 自行估算,他們節省了 3 0% 的能源消耗,而且每年減排達 1.5 萬噸。
像 Wienholtz 這樣的企業家,正是推動產業綠色革命的重要力量。許多中小企業不但致力於節省能源,同時也積極減少碳排放。政府和民間有幾個方法可以支持這樣 的趨勢:
當領先企業發展出最節能的新電器產品時,政府可以很 快地將此效能設為政府標準,如此一來,節能效果較差的產品自然會被淘汰。這將加快產業的節能進展腳步, 讓創造力有發揮的空間。
電器產品的使用壽命應更長,也應更容易維修。且所有電器上都應清楚標示所耗費電力與碳排量,消費者便可選擇購買最為環保的產品。剛開始實施時企業成本可能 會上升,但長期來看,獲利與節能的優點將彌補最初增加的成本。
■更潔淨的能源
為了生產綠色電力,一般認為,使用火力發電對環境的傷害比較小。然而,德國最年輕的一座火力電廠 Unit K 發現,它的能源利用率最高也僅達 43%,這意味著它所生產能源的 57% 都逃逸無蹤。
而全球絕大部分的發電廠,能源利用率都低於 43%,新興經濟體尤其如此。如此一來,雖然火力發電的煤礦成本遠低於石油,但在開發中地區,火力電廠所生產的電力可能只有綠能城市的一半。
德國電力公司 RWE 也使用對氣候傷害較小的煤炭來發電。今夏,他們啟用了一座可分離二氧化碳的電廠,也花費 1.3 億歐元改建舊電廠,以讓它們能更有效率地運作 、減少燃料的消耗。此外,RWE 正在實驗如何把隔離下來的二氧化碳用於養殖海藻,生產生物能源。其它能源公司也多方嘗試如何不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而是把它儲存在地底下。
不過這樣的努力還不夠,人類需要減少更多的碳排放量,或是以更無害的方式生產能源。因此在北海海面上,德國有了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廠。
這些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北海海床上,高度達 185 公尺,安裝地點距是在北海 Borkum 島 45 公里外海上。這項項目雖然艱難,但也是能源科技的一大成就。施工人員必須先確保桅柱牢靠地釘在海床,然後再利用船上的吊臂把葉片裝上。
這項項目投入了 300 億歐元資金,至 2020 年時發電量將可達 10000 百萬瓦,相當於 5 座大型火力發電廠或核電廠的發電量。
雖然仍有專家質疑建造海上風電場的可能性,但德國已經證明,海上風電確實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綠色能源。若再加上政府政策的輔助,海上風電場所生產的電力,也 可能很快就能給家庭使用。
技術上來說,完全以可再生能源供應德國全國所需的電力並非夢想,但許多障礙仍有待被克服。電力運輸線的 鋪設需要大量資金、儲存電力的新電廠和大型電池的造 價也仍昂貴。但決性的最終因素會是市場機制,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夠誘因,吸引業者的投入。
■市場環保機制
目前,27 個歐盟會員國及它們的 1.2 萬家企業,都加入了歐洲氣候交易所 (ECX)。自 2005 年起,每家企業都有一定的排碳權,若企業的排碳量超過其排碳權,就需向排碳量仍有剩餘的企業購買排碳權。在這透過碳權交易來控制企業排碳量的體系中,政府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每年都需下修排碳量的要求,才能確保二氧 化碳排放正有效減少。
在環保組織 Friends of the Earth 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碳權交易被不道德的交易人士所利用,有些銀行把排碳權包裝成複雜的金融商品出售。不過 ECX 執行長 Pa trick Birley 對此並不感到擔憂。他認為一些投機行為 並無大礙,重要的是政府得良好控管每年的碳權額度。
然而,碳權交易制度需以全球的規模運作,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這也表示,至少美國、中國、印度都需加入。否則,綠色能源反而會帶來一種矛盾現象:在歐洲,碳權交易使得能源日益昂貴,確實也減少了石油、煤礦與天然氣的消耗,原物料價格也可能下降;但卻會增加其它未實施碳權交易的國家的能源用量,對保護地球沒有真正的幫助。
也因此,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中,歐洲以外的重要經濟體是否加入碳權交易體系,特別令人關注。
■綠能模範生
屬於未來的綠能生活,已經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生態小區 Hammarby Sjöstad 成真。這裡的 Til jas 一家人住在純白的公寓中,已經很久不曾擁有一輛車,而且都吃有機食物。藉著環保科技的應用,當地排碳量已經削減了 40%,每人每年排碳僅 3.6 噸,而且未曾讓居民或遊客感到任何因為節能而帶來的不便。
居民家中用以烹飪的「有機瓦斯」來自於附近的污水處 理廠。在地底爆破出的洞穴中,地下水道的污水在其中 發酵產生甲烷,水電廠再將它抽上來供家庭使用。而抽取甲烷的機器所產生的額外熱能,則被送至建築物,變成家用的暖氣。
家中的電錶則可顯示每個人每小時消耗的電力為多少。光是瞭解電力都用到哪裡去,就有助於節省 40% 的用電。而人們也會因為自發的節能行為而得到獎勵。
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則可以見到 4 根有活板門的大管子站立在地上,它們是垃圾投入口,而且按照資源回收種類分類。這個小區內沒有發臭的垃圾筒或定時來收垃圾的車子,而是靠這些管子內每小時 70 公里的吸力來把垃圾集中。如此不但可以節省能源,也使居民們徹底實踐垃圾分類,而有機垃圾還能製造生物燃料,做為小區巴士的燃料。
雖然斯德哥爾摩有地理優勢,其能源有 40% 來自水力發電,另外 40% 則為核能發電,但其環境事務副局長 Ul la Hamilton 說,斯德哥爾摩的成功例子,在任何國家 都適用。Hamilton 也表示,打造這樣一個環保小區的花 費,只比建造一般新市鎮多了 2-4%。
瑞典並未這樣就滿足了。現在他們正試著在斯德哥爾摩東北部的 Royal Seaport 進行同樣的計畫。這裡的碼頭是油輪停靠港,也是天然氣的儲存地點。當局打算在這裡建設一套獨特的電力管理系統,對管理每個家庭所使用的電力,讓電力能更平均地被使用,達到減少所需發電廠的目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綠能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